image

 

    v107_back (1)

自序

看見關係中帶著傷的「我們」

  當我是小孩時,我的父母長年的缺席,讓我難以用「一個小孩」的身分與角色被疼愛、被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活得戰戰兢兢,害怕一不注意或一不留神,周圍照顧者就會像強大的巨人一般,毫不心軟的對我痛打一頓、痛罵一番,或是擔憂會再度遭遇被遺棄的可能。

  因此我很懂得看臉色,很懂得分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強迫自己要學會許多不同家庭、不同大人的規則,如此只是為了能夠平安活下去。

  在那些還弄不懂人生是怎麼一回事的年紀,我學會的是競爭、較量、比較與佔有。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過去和好:別讓過去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終止成為過去的受害者,活出健全完整的人生

蘇絢慧

  每個人生命中都曾經歷過些許傷痛,從一個拒絕的眼神,到一個需求的落空,再到肢體上受到攻擊等等經驗,都可能在我們心中形成傷口,而傷口若未被即時覺察而受到關照,則易造成日後生活許多層面的效應。這種未解決的傷痛,最容易偽裝成我們對某些情況的敏感,我們對某種特定人士的情緒反應,或是與最親近人之間的互動衝突與拉扯。

  大衛.里秋博士的這本作品《與過去和好:別讓過去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以非常有系統、具有深厚理論、不失親和性的情境說明,讓我們瞭解在生活現象場中,反覆出現的人際糾結情境,與讓人常感到挫折與強烈不舒服的痛苦處境,或許正是早期生命的心靈創傷,以一種激起強烈感受的信號,來喚得你的注意。畢竟,生命的本質,都是想趨吉避苦的,但若創傷遲遲未解決、未照護,則生命能量的耗竭與持續受損,便會讓真實的幸福與滿意的人生,越離越遠。

  而心靈傷口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持續性地在我們後來的生命發酵、引發一波波的創傷效應?

  大衛.里秋博士開宗明義就指出了「移情」的發生。「移情」的概念,一般多是在助人領域中討論,因為一位受助者(或被治療者),對於助人者(治療者)會以過去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受助經驗,來投射對於助人者(治療者)這樣負有權威位置的人的期待與情感(可能是愛慕也可能是厭惡),而這移情的資料來源,則可追溯到最早年和撫慰母親或管教父親之間關係影響與互動經驗。

  大衛.里秋博士在書中將這概念介紹給讀者,以一種更普及的角度,邀請每個生命深入自己的生活現象場,正念覺察那些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人際互動中時常不由自主就引發的混亂感受,還有那些說不出為什麼,卻與另一個人之間糾纏難解,或意亂情迷的感情糾葛,在在都有「移情」的影子、「移情」的發生。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穿越夢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強力推薦,再推薦,用所有的熱情與對夢的熱愛,推薦給大家:



讓夢,帶你與自己相遇


  「夢」是人類生活經驗裡必然存在的一部份,可惜的是,真正能產生好奇,進而願意探索,甚至深思的人並不多。在台灣,「夢」常因為迷信、無知與神祕感等因素,被任意地解釋,或常被連結到外在的人事物變化與對未來的預知,而讓人失去透過「夢」來接觸自我心靈,連結與探索更深內在的機會,非常可惜。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推薦序----失去之後,因愛重生

  從翻開第一頁開始閱讀,我的眼眶便一直濕潤著,一份熟悉的感受始終觸動著我。我想,那是我感受到潔伊.鮑許寫出的經歷是以生命交織著淚水、心痛、辛酸、失落與無限的懷念,而引發的心疼。

  為什麼說這是一份熟悉的感受?那來自於我聆聽許多照護者(家庭主要照顧者)說著他們守護在生病的親人身旁,時時刻刻依著病人的身體治療需要、心理情緒需要與日常生活需求而默默地、無聲地扛起許多責任,也扛起許多痛苦時,我的心正是如此感受:心疼、感動,與不捨。我深知,若不是因為愛,人很難承受如此之大的煎熬與痛苦。

  病人,當然是首要被關懷的對象。在患病的歷程中,一位病人所要經歷的挑戰、考驗,甚至折磨,從來不是輕省的重擔。但是照護者呢?照護者陪同在側,無以喘息、也無以迴避地一同經歷這一切,誰又真正看見總是守在身旁的他們,聽見總是無聲承受的他們,關懷了也一樣受苦的他們?

  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已經習慣,或情非得已地漠視自己所承受的痛楚。

  當病人離世後,始終緊緊相隨的照護者是無法就此快速切割掉情感的。那些和親人一同深刻經歷的患病與治療歷程,成為不斷湧現的痛苦記憶。而與至愛至親生命所共構的生活回憶,也亟需他們的回望、整頓與處理。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_0808    

城邦文創全新出版《遺失的美好》預購活動,現在開始

請連結網站,下單預購。預計9月12日陸續寄出。

http://eventpage.popo.tw/158_lostbeauty/#lost01

 

POPO文創首頁: http://www.popo.tw/index

 

絢慧小語: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MP900433055.JPG  

 

你生病的經驗如何?

 

我生病的經驗始終不好,小時,若是生病感冒,常是一連串指責:不蓋棉被、不多穿衣服、不注意自己….才會感冒。然後,感受到照顧者不耐煩的苛責說:生病,很麻煩,知不知道?

 

很小的時候,就感覺到,生病,是一個惹人厭的事,我從來不會幻想,自己生了病,可以高枕無憂的被照顧、被呵護、被關心。電視劇裡那種女主角被悉心照料的戲,對我而言,可能是需要阿拉丁神燈來幫我實現的願望。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原諒
 
 
真正的原諒,必定伴隨情緒的痛苦 文∕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  諮商心理師)
 
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我要向讀者真誠推薦這一本「原諒」。導演海倫.惠妮描述出在這世界,真實卻是人們極度不願意去正視與承認的傷痛。這些傷痛既巨大且具毀滅性,足以毀滅一個人,甚至無數人的的生命。這樣的傷痛造成時,有「原諒」的可能性嗎?當「原諒」發生時,又會是什麼樣的歷程呢?
 
正因如此,我更要推薦這本書給您,這不是一本道德勸誡書,告訴你不原諒會是另一種罪惡;不是一本教科書,用刻板條例告訴你如何原諒;不是一本勵志書,美化甚至神化原諒的發生。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_tree_of_life_7.jpg    


怨,常是控訴著別人如何錯誤的對待我,也常是泣訴著自己生活的糟糕與不滿意。

曾經我遇到了一對中年夫妻,他們相互控訴著彼此:「要不是他,我可以過得很好。」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曾經,我也是這樣子的。我深陷在我不滿意也不喜歡的關係中,無論是親密關係或工作關係,我常感覺滿腹的怨,怨別人如何殘忍對待我、怨別人如何阻礙我、怨別人如何讓我過的不好…….我的確,曾經有那麼一刻,我想著:「要不是他,我不會變成這樣……」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