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oflife.JPG

全有,不然就全無,是早年受創個體,最普遍的一種知覺。也是生命受傷過後的反應。來自於對愛的渴望太渴望,又太懼怕的矛盾。只有愛到他認為的極致且完全,他才認為那是愛。因此,也常嘗試試探,考驗那愛的完全性。「如果你愛我,則你漣一次都不會讓我失落、失望。」這種對愛的完美要求,也是防衛機轉,確保他不再相信愛、期待愛,就不會因為渴望而失望、而失落。

全有,不然全無的判斷,也讓受損的個體,難以接納失落的發生,涵納那生活中沒有辦法完美之處。失落的挫折,容易激發個體的反彈、失衡,甚至崩潰。因此,全面的拒絕,對愛的相信,也全然壓抑對愛的渴求,也是會出現的一種自我保護作用。

真正能進入到,早年生命經歷傷痛的個體內心,並不容易。即使是具有「矯正性」的新經驗,也不是輕易的就能被允許通關。必然會經過反覆懷疑、質疑、試探、挑戰、考驗....個體才能願意鬆動自己的防護牆,開啟自己的防護鎖,允許新的經驗進入生命系統,成為他的新架構、新信念。

所以,療癒,不是魔術,也不是靈通,更不是不費任何功夫、不付出代價,就會自然而然發生的。

然而,療癒的開啟,最需要的條件,則是個體的覺醒~自覺自己要走療癒的道路,願意給自己生命的重生機會,而不再膠著在過去的模式中,或是無意識的在這樣的生命局勢中,反覆受苦。

終結受苦,還給自己一個不再受苦的人生,還給自己尊嚴、自由、自主、完整的生命。不再受困於過去的遭遇,而不敢編寫自己想要的人生。即使過往有傷痛,但我們能在學習療傷之後,修復內在支離破碎的自我,把自己縫合回來。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237

《為什麼不愛我》溫暖上市。
為自己療傷,沒有條件,
我們都值得擁有愛,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連結:http://youtu.be/2uz0dO3Kh1k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不愛我?

-----療癒無愛童年的傷痛 ⊙蘇絢慧

 IMG_0237

~你覺得自己即使有父母有家,卻仍像是孤兒,無愛的生命嗎?

愛的貧乏,讓我們都受苦了。

   

 【自序】 家~父母給的世界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226  

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已開始預購。


博客來優惠方案: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  

 

新版序

再回首,原來靠近死亡之處,那裡是愛


  《死亡如此靠近》是我寫作生涯上的第一本書,開啟了我往後心靈療傷主題的書寫之路。雖然已是十二年前的作品,在我生命中,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即使舊版已停版些許時日,在寶瓶文化公司社長亞君的邀請下,我們合力再版這本書,希望創造出此書的新價值、新生命,及新意義。

  當年,書寫這本書時,是我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第三個年頭。那時,我即將滿三十而立之年,而今,我已年過四十,步入中年。十二年間,我的生命受了這些病人生命的啟發,有了不同層次對生死的體悟,也學習和生命深入的對話。同時,我走過了自己人生的高低起伏,經歷了許多身分、角色、生活型態、生命經歷的轉變,回首這一路走來,感觸十年的生命歲月,真的就像眨眼瞬間,流逝飛快。卻又同時感謝上天的仁慈,在生命的道路上,再如何的艱困難行,痛苦難熬,也總有幫助,總有支持,總有不同的出路及獲得。

  因此,這本書的新版,有了我走過十二年的生命歷練後,再和書中生命故事的再對話,再領悟。當初,我是一位剛踏進臨終照顧領域的社工師,年輕、熱情、充滿接受挑戰的勇氣,因著第一次真實接觸生命也靠近死亡,開始明白了人生真實的苦痛,也真正體會到生命的難。在無力逆轉死亡到來的巨大黑影下,我學習了臣服、謙卑,也學習了慈悲和溫柔以待生命。

  生命的苦痛,該如何解決?生命堆積的怨氣悔恨,該如何化解?在死亡面前,苦痛、悲傷、悔恨、遺憾、恐懼、糾結,總是來得強烈與龐大。生命過往走過的痕跡,因著死亡的靠近,而無法再隱藏與再閃躲,赤裸裸的提醒著人們,走過生命一趟,死亡究竟是恩寵?還是成為最巨大的傷痛?讓人不得不對死亡多了些敬意,或許,死亡的存在,總是告訴著我們:生命有限,我們如何才能來得及在死亡之前,完整而靜好的實現了自己所希冀的人生。

  若說我的生命經過了臨終場境,最大的改變與醒悟是什麼?那無疑是,讓死亡放進我生命該存在的位置。我知道死亡會到來,我知道生命有限制,我知道生命的最終時刻是靈魂的告別與人世的捨下,因此我學習開始有意識的看待生命,有意識的實現自我,也有意識的善待自己和他人,為求自己的善終及善別,我也需要學會善生。

  這是生死之間給我的觸動。死亡並不遙遠,而生命,因為有了與死亡的對話,而更顯出意義,也更加深刻。而我見到的最大意義與領悟,莫過於──愛。因為愛,我們難以不帶情感的離開人間;因為愛,我們感受生命的難捨及難離;但也因為愛,我們學會了放手,與祝福。最後,因為愛的牽引,我們療癒了傷痛,真實的與生命的苦痛和解,真正的領會了,穿越了苦痛,明白唯有愛,是生命的終點。我們不再只是畏懼死亡的發生,而是領受到,即使是生死告別,因愛存在,我們仍能選擇美麗的告別,溫暖及恬靜的善了此生的情緣。

博客來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6490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  

 

自序

你真的可以學會愛自己


  我人生走到四十不惑之年,我時常問自己:我是否不惑了?對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此生所要實現的自我價值,是否真的篤定了?我是否真的走在這對的道路上,為此生所要知天命的修練,付出我最大的努力與堅持?

  我相信所要學習的生命課題仍是在我人生前方,那些失落的課題、分離的課題、捨去及付出的課題,乃至老化與死亡的課題,都是我生命持續要歷練與學習的功課。但是,有一個課題的學習,是我人生走至現在,我清楚的體認到,這是人生最大的學習與修練,那是關於──愛的學習。若人生的壽命有八十,我幾乎用了人生的二分之一時間在愛的體驗中,失落,受苦,迷惘與困頓。但也在當中,慢慢的瞭解著,練習著,學會照顧與回應那些早年生命對愛感到缺乏的,不足的,受困的哀傷心靈。

  我學習當自己生命的媽媽(現實生活中我很小就失去媽媽),練習著瞭解自己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媽媽;一個懂得傾聽我心情的媽媽,一個可以讓我感受到支持與寬容的媽媽,一個真心接納我與引導我的媽媽,一個懂界限且剛柔並濟的媽媽,一個有真實力量保護孩子的媽媽,一個溫柔同時有承接力的媽媽……

  我為自己學習,練習成為這樣的照顧者──我心理意義上的媽媽。然後,陪自己重新長大一次,好好的經驗著成熟蛻變的歷程;真正的成為一個成熟的生命,展現自己的生命力量,而非再是那個缺乏愛的孩子。缺愛的孩子,因為沒有足夠被撫慰與被照顧經驗,長成了──外表是成人,內在卻停留在孩子無助與無辜狀態,且因為對愛飢渴,而不斷向外搜尋,又向外討取與掌控的人。

  我將我自己從跌落摔跤,十足挫敗的人生中攙扶起來。為自己負起這照顧生命與強健心靈的最大責任。所以這本書所寫下的感觸、經歷、領受、體悟都是真實走過的。沒有捷徑,必須紮實的練習著。就像練功夫中最基本的蹲馬步,或基本拳法,即使不炫目,不花拳繡腿,也讓自己不求快,不求速成的體驗著,研究著,練習著。

  這一段領悟與重新滋養自我的歷程及學習,讓我寫下這本書。同時,也以這本書回應《其實我們都受傷了》讀者群的疑惑與需求。

  許多人閱讀《其實我們都受傷了》之後,接續引發的問題是:我知道我受傷了,然後呢?

  對於自己從小到大受過的傷,與形成的影響,也許在閱讀時開始慢慢的甦醒,漸漸覺察出來,但知道了之後,生命會因此大幅度的不同嗎?生命的傷與痛就會因此痊癒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如此神奇與絕妙。」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一書,讓許多人壓抑到潛意識的受傷與脆弱情緒、傷痛經驗與記憶,有了一個出口浮現,從潛意識層浮出到意識層。也慢慢分辨出過去的傷痛如何在後來的人生現場中不斷重演、不停複製,換了一群人,換了場景,我們卻還是進入到相似的情節,走到相同的結局。

  我們知道了,但不意謂著我們因此就改造了或全然不同了。我們仍未學習以新的方式、新的詮釋、新的途徑,來經歷與知覺我們生命所發生的一切。有句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正說明了性格改變的困難。而性格反映出我們的處事與人際模式,也反映我們的情感、知覺與行動偏向,同時反映出我們的認知信念及參考架構。

  因此,若沒有深入的檢視,若沒有重新建立與提升生命個體所適合的有利作業系統,則生命個體的運作,可能還是會在老問題上當機、卡關與循環。

  這並非以「要完美」的角度在看待人的這個處境,而是由衷希望在人生一世,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他個體想要實現的自我,完成他想要看到的具有超越性、突破性與成長性的自己。並能體會到身為人類,這具高智慧能力的生命,可以為自己、為他人、為世界創造更多的美好與平衡、真誠與合一。不再是製造著分裂、對立、衝突、攻擊、傷害與威嚇。

  基於這樣的來龍去脈,因此,這本《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誕生了。

  過去我們生命被錯待與受傷的經驗,常常讓我們懷疑自己生命的價值與美好,也讓我們不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與值得被無條件支持的。我們開始將自己視為一個應被憎恨的對象,或總是對自己不斷的糾正找錯。內在不曾懷疑,深信著若不是自己太卑微、太不堪、太無價值、太醜陋、太可笑……那麼也不會經歷到被他人酸諷、指責、厭惡、排擠、懲罰、怪罪與埋怨。若不是這一個「我」不夠好、不進取、不成功、不亮麗、不光彩……自己也不用經歷到被排除、被切割、被捨下、被漠視與被遺棄。

  許多人正是如此將受傷與被錯待的經驗,轉移成對自己的憎恨與厭惡。

  於是,自己,成為最不愛自己的人;自己,成為最想讓自己消失隱藏的人。

  自己,成為最模糊的輪廓;愛自己,成為很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但憎恨與厭惡自己,卻是人陷入痛苦深淵的罪魁禍首。無論是麻痺與迴避自己,或是不斷的攻擊與殘害自己,無不是想要解決那一份巨大的痛苦。如果這樣的痛苦感,人可以意識到、覺悟到痛苦產生的機制或源頭,那麼或許便有了機會追溯痛苦的來歷;那些生命歷史中,生命被錯誤對待的方式而造成的創傷,而形成的破碎自我、不成形的「自我」。

  而唯有讓「自我」好好成長、成熟,有了實質功能,「自我」才能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與重量。

  但「自我」要如何能獲得好好成長、成熟的契機呢?

  答案並非尋求一個理想完美兼具權威的替代性父母(這是投射出渴望的幻想),來好好愛我、滋養我、保護我、供應我。而是願意為自己擔負起這些關愛的職責;以成人之愛重新陪自己長大,接納自己的所有,為自己找尋可以利於成長的資源與條件,並妥善的為「自我」的發展進行維護與正確照顧,練習設立適宜的人我界線,不再讓「自我」動不動就被侵犯、被傷害與被波及。

  坊間談愛自己的書不少,諸如:擁抱自我、擁抱內在小孩、擁抱不完美自己、與自我相遇等等關鍵字的書籍其實很豐富,這本書的出版意義無疑是再度喚起人們關注與自己的關係,能重視內在心靈傷痛的療癒。

  也許當你拿起這本書閱讀的開始,正是你的生命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讓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與重要,而讓你踏上尋找自己,與自己相遇之旅,這本書有幸陪你走一段,願你在這一段旅程的終點站,終於學會愛自己。

  【註】自我的心理學定義:

  所謂「自我」(self),是指個體意識中關於他自己的基本特徵的一個統整概念或框架。一個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穩定與持續的概念,稱為自我概念。如果一個人的自我無法統整,他就可能面臨「統合性危機」。當人缺乏對自己的清晰而完整的概念,「自我」的各個部分是混亂與混淆的,並且常因環境的因素而擺盪與受衝撞;在建立生活目標,生存的價值感和充實感方面也易感覺無法踏實,因而經常莫名其妙的感到「空虛」與「沮喪」。

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0554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 推薦序

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

給媽媽的療癒書 ◎蘇絢慧 (馬偕紀念醫院諮商心理師.療癒系列書籍作者)

這本書《其實是媽媽在傷害孩子》的書名,乍看之下,可能會讓許多身為媽媽的女性們極度不舒服,甚至可能引發防衛,準備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與因應威脅而備戰。

但其實,這是一本療癒媽媽們的書。

沒有哪一位女性天生就懂如何當媽媽,也沒有哪位媽媽天生就知道如何當個夠好(good enough)的媽媽。「媽媽」這個大招牌,並不能保證女性在生下一個小孩時,便自然而然的懂得如何對待、教養與撫育孩子。事實上,許多媽媽最直接給予孩子的,便是她童年時光所經歷到的,或是有所缺乏的。她是以一個「有缺憾、有失落、不滿足」的孩子位置,開始要求她的孩子來滿足她、成就她、供應她需求。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image  

 

  

推薦序

愛,是恐懼的最佳療癒力量 蘇絢慧

  我有幸先睹為快大衛.里秋博士的最新中文版作品《當愛遇見恐懼》。閱讀里秋博士的書(台灣已出版了幾本),向來都是我與心靈對話、面對陰影與檢視傷痛的最佳指引與陪伴。

  此本書,一開始便指出了人的生活中,「恐懼」幾乎是如影隨形的存在著。而我們做的許多選擇、許多反應,更是基於恐懼的驅動而做出的。無意識中,我們被恐懼綁架,被恐懼控制,也被恐懼影響著,卻無能為力,有時甚至無法自覺。

  若活在一個恐懼的世界,對我們而言,這世界會盡是傷害與危險。因此,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防衛;時時刻刻的猜測他人是否話中有話;時時刻刻的謹防他人在背後的嘲笑;時時刻刻的恐嚇自己不要觸怒他人;時時刻刻的糾正自己不要惹人非議;時時刻刻的要自己謹守戒律與規則!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