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序----失去之後,因愛重生
從翻開第一頁開始閱讀,我的眼眶便一直濕潤著,一份熟悉的感受始終觸動著我。我想,那是我感受到潔伊.鮑許寫出的經歷是以生命交織著淚水、心痛、辛酸、失落與無限的懷念,而引發的心疼。
為什麼說這是一份熟悉的感受?那來自於我聆聽許多照護者(家庭主要照顧者)說著他們守護在生病的親人身旁,時時刻刻依著病人的身體治療需要、心理情緒需要與日常生活需求而默默地、無聲地扛起許多責任,也扛起許多痛苦時,我的心正是如此感受:心疼、感動,與不捨。我深知,若不是因為愛,人很難承受如此之大的煎熬與痛苦。
病人,當然是首要被關懷的對象。在患病的歷程中,一位病人所要經歷的挑戰、考驗,甚至折磨,從來不是輕省的重擔。但是照護者呢?照護者陪同在側,無以喘息、也無以迴避地一同經歷這一切,誰又真正看見總是守在身旁的他們,聽見總是無聲承受的他們,關懷了也一樣受苦的他們?
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已經習慣,或情非得已地漠視自己所承受的痛楚。
當病人離世後,始終緊緊相隨的照護者是無法就此快速切割掉情感的。那些和親人一同深刻經歷的患病與治療歷程,成為不斷湧現的痛苦記憶。而與至愛至親生命所共構的生活回憶,也亟需他們的回望、整頓與處理。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你生病的經驗如何?
我生病的經驗始終不好,小時,若是生病感冒,常是一連串指責:不蓋棉被、不多穿衣服、不注意自己….才會感冒。然後,感受到照顧者不耐煩的苛責說:生病,很麻煩,知不知道?
很小的時候,就感覺到,生病,是一個惹人厭的事,我從來不會幻想,自己生了病,可以高枕無憂的被照顧、被呵護、被關心。電視劇裡那種女主角被悉心照料的戲,對我而言,可能是需要阿拉丁神燈來幫我實現的願望。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真正的原諒,必定伴隨情緒的痛苦 文∕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 諮商心理師)
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我要向讀者真誠推薦這一本「原諒」。導演海倫.惠妮描述出在這世界,真實卻是人們極度不願意去正視與承認的傷痛。這些傷痛既巨大且具毀滅性,足以毀滅一個人,甚至無數人的的生命。這樣的傷痛造成時,有「原諒」的可能性嗎?當「原諒」發生時,又會是什麼樣的歷程呢?
正因如此,我更要推薦這本書給您,這不是一本道德勸誡書,告訴你不原諒會是另一種罪惡;不是一本教科書,用刻板條例告訴你如何原諒;不是一本勵志書,美化甚至神化原諒的發生。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怨,常是控訴著別人如何錯誤的對待我,也常是泣訴著自己生活的糟糕與不滿意。
曾經我遇到了一對中年夫妻,他們相互控訴著彼此:「要不是他,我可以過得很好。」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曾經,我也是這樣子的。我深陷在我不滿意也不喜歡的關係中,無論是親密關係或工作關係,我常感覺滿腹的怨,怨別人如何殘忍對待我、怨別人如何阻礙我、怨別人如何讓我過的不好…….我的確,曾經有那麼一刻,我想著:「要不是他,我不會變成這樣……」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關係健康教育系列》
非暴力語言溝通工作坊
話語是窗口,也是高牆,
溝通,可以甜如蜜,也可以利如劍…
你說的是製造麻煩、利齒傷人的惡言惡語,
還是讓人如沐春風、增進關係、
解決問題的和平之語?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新版書《那些年,死亡如此靠近》電子書已經上櫃了。
大家可以上連結看見這本書,
http://ebooks.popo.tw/PopoWeb/wSite/ct?xItem=5679&mp=9090&ctNode=270
這本書只出電子書,
所以必須以電子媒材下載與閱讀,
分為購買,與租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寄到天堂的情書》推薦序
那未能訴說盡的愛與慟

《寄到天堂的情書》,這麼一本充滿詩情愛意的書名,卻是從驚心動魄的喪慟消息:「我丈夫因心臟病發作暴斃」說起。就是從這一個消息開始,作者的世界天搖地動,猶如被戰爭砲火襲擊,眼前一片血肉模糊,天際瞬間暗黑。
這不是一本小說,雖然我寧可它是一本小說,如果它是一本小說,那麼,我可以抽離自己的情緒,告訴我自己,其實沒有任何真實的人經歷這樣苦痛與驚駭的喪慟歷程;沒有一個真實的家庭遭受到如此巨大的衝擊與殘忍的失去。然而,它確確實實是一本真實的經歷,書寫著娜塔莎.麥克洪,這位美麗的英國女星失去摯愛之後的每一步艱難步伐;書寫著她從世界最幸福的女人,瞬間掉落至死亡地獄,摔得粉身碎骨。而那一年,她三十七歲,有著兩個兒子,正懷著第三個孩子。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藉著文字,彷彿返回當初現場,和作者一同經歷那幾乎要令人窒息,與怎麼樣也難以置信的失喪歷程。
在我的悲傷療癒的工作經驗中,我聽過無數個失喪過程,每一個都有著如此讓人難以承受的衝擊,也有著令人無法招架的重創。就如作者的失喪歷程一樣,充滿了無法徹底宣洩的情緒,埋伏了陰晦孤寂的時時刻刻。失喪後的每分每秒,都讓人在理智與情感之間拔河;害怕自己潰堤,成了一個陷落在悲傷深淵再也爬不出深淵的絕望者,但就算努力以理智控制或壓抑,悲傷卻仍像身體自動打出的嗝一樣,不斷的自己聲聲作響,停也停不住。
而在重大失喪之後,是沒有「恢復」原來樣子的時刻。在作者誠實的書寫之中,即使她和孩子們如何努力的讓日子往前進,孩子們的生命確實也在成長,但這樣的往前進是持續伴隨著這一份失喪的背景;失喪情緒會突然再湧現,喪親者會突然的想起關於逝者的種種,包括過去的一份遺憾、一份記憶、一份味道、一份親密,而這些種種都會讓人好想要逝者回來,回到身邊,回到沒有改變的過去。
失喪者最大的孤立感,便在於這些孤獨性很深的感受與情感經驗,是他人難以理解,難以融入,難以貼近的。這些沉重的悲傷經驗,即使有了語句、有了書寫、有了說明,仍難以完全描述出歷程中的複雜程度與矛盾詭異。因此,我相信即使作者書寫出了這本書,她仍未完全的表達出悲傷所帶來的心碎,與諸多的掙扎與折磨。但她若沒有書寫出這本書,那麼難以言說的孤獨感受,將成為吞噬生命活力與磨損情感能量的巨大怪獸。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