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社區講座 

【傷痛的陪伴】 

 72918936.jpg   

近年來,天災人禍頻繁發生,加上現代社會各種失落經驗與現實生活壓力,以致承受痛苦與悲傷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感受到生命的不快樂與虛無,也連帶使許多人對於他人的沈重悲痛與失落感到無能為力與不知所措。

陪伴,是現代人遇到越來越多環境挑戰與生活變化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但弔詭的是,陪伴,在現代的社會,也越來越困難。因為人與人的連結趨於薄弱,情緒的同理心能力也始終不被重視,使得陪伴過程出現許多失誤與陷阱,甚至是帶來更多的傷害。

協談中心以此主題舉辦關懷社會的免費講座,希望帶給民眾對於傷痛的陪伴有一些概念的瞭解,並說明陪伴過程的重要意涵及態度,並澄清陪伴的陷阱與迷思。歡迎助人者或對此主題有興趣的民眾參與。

 

日期:100512日(四)晚上七點~九點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近日一連串的天災,與許多國際及我們社會層出不窮的傷害與傷痛事件,讓人不得不好好省思,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佈滿許多我們無法預料的意外與傷痛。

絕對樂觀者已不能再如此樂觀的認為焦慮與恐慌只是因為人想太多,或是自尋煩惱。若還是這麼簡易的思索我們所處的情勢,恐怕是過度樂觀者的自我逃避心態。

在這個時候,出版這樣的一本書【當傷痛來臨--陪伴者的修練】無疑是因為,在這個年代,唯有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彼此扶持,與彼此陪伴,我們才能一同具有力量與溫暖,來一同面對未知的未來。

任何人都可能遭遇苦難與傷痛,可能是你我,也可能是你我的親友,如果我們可以對陪伴的課題做些準備,而不總是在事到臨頭,或是非預期的情況下,我們才驚慌失措,原來,我們根本不懂陪伴,也無法陪伴。

確實是一本嚴肅的書。相較於過去我所寫的一些生命故事與生命經驗的書,這本書是嚴肅的,而且是非常認真的,也是我寫過最困難的一本書。因為我確實想讓人更明白陪伴的意涵與精神,也說明許多人與人互動中心理內在的活動。不容易,在無數個充滿挑戰的主題中,我試著說清楚,我們社會遇到非常大的問題,就是人心的貧瘠,與人與人關係的疏離與恐懼。

待出版社有更進一步的消息,我會再po文上來關於出版日期,與可能的分享書的座談會....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035.JPG  

聆聽與安撫

 

你可知道,何以你內心的那個小孩總是哭個不停?

你可知道,你內心的小孩總是在你不想理會他時,他特別躁動與不安?

你可知道,你內心的小孩總是在你一個人時,讓你撇見他的存在?

 

那是因為,你內心的小孩努力好久,試著乖,試著聽話,試著當善解人意的好小孩,卻還是不停的被忽略。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ap_F23_20100414033211646.jpg 

 

有一天,在電話中和好友聊了一陣,好友突然跟我說:「妳真好,聽我說這麼多,陪我這麼久」。

 

我回答:「不,我沒有好,聽妳說,或陪伴妳不是因為我是好人,而是因為此刻的我想要聽妳說,陪伴妳」。

 

她說:「為什麼這麼說?」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

樂活一百 公益系列講座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活動名稱:樂活一百 公益系列講座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台北分事務所  
縣  市:北區  
上課日期:2011/03/30至2011/06/29 
上課時間:19:00-21:00 
上課對象:一般大眾  
上課地點:臺北市中山區大直街20巷18號4樓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什麼是共依存症?你是否有以下的行為?

  ◆總是做得太多、關心得太多、自我的感受卻太少。
  ◆ 總認為別人的事最重要,自己的事無所謂。
  ◆ 喜歡幫別人做他們有能力且應該要做的事。
  ◆ 別人並未開口要求,就主動滿足他的需求。
  ◆ 當別人求助時,我們做的比自己份內的事還要多。
  ◆ 熱心照顧別人,卻不懂得該何時停止。
  ◆ 別人不想要的時候,還是將協助強加在別人身上。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很懷念我在母所念書的時光,懷念我那個時候的教授群,相對於有些學校散發出的權威階層氛圍,研究生必須學習討教授開心,小心謹慎讓教授不要不開心,甚至必須不斷聯盟以”一群人”的姿態與氣勢在世界上行走,有如另一種崇拜情懷在其中,看到「為下」者依附在強者底下,期望受保護受關照,我的母所中的教授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與自由的空氣,讓我們學習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成熟的諮商師。


我和我的指導教授的互動中,我的教授沒有一刻讓我感到這份關係是不安全的,我不須小心謹慎的「侍奉」她,不須戒慎惶恐的「討」她喜歡與開心。我可以感覺到我被視為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在研究所的路上,獲得她的協助與陪伴,為了幫助我在學習專業與智識上有所獲得。


她是如此平易近人,又如此善待與滋養學生。但沒有因此,我就模糊了尊重她的分際,在各方面,我都更加尊敬她,因為老師的一致、真誠、同理,我深知老師若不是有長久的修為與生命豐厚的經歷,豈能展現出廣大胸懷的氣度。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ap_F23_20100414033214224.jpg 

 

人,在關係中,往往想從對方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卻又常常在對方的眼中,因為尋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失望,而憤怒,而受傷。

 

一個人無法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便會希求從他人的回應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所在。

 

「我為你做這麼多,你都沒感覺嗎?你怎麼沒有一樣對我這樣呢?」

「我付出這麼多,你怎麼都視為理所當然呢?怎麼都沒有感謝呢?」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