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 11 Tue 2011 23:09
100年由張老師台北中心所辦理的失落相關工作坊,請參考
- Jan 05 Wed 2011 01:14
與內在小孩和好(1)
- Dec 21 Tue 2010 21:47
繪本【遺失的美好】出版囉!
今天收到完成的【遺失的美好】,收到我回覆"確認"的人,將會在明後天過後,陸續接到這本繪本。
同事們都說品質很好,我也覺得能夠自己裡裡外外參與設計,是一個很棒的歷程,看見它誕生,真有一種感動的感覺。
如果有人訂書,留言說要親自來領取的,請記得聯繫時間,可以來拿囉!
也謝謝大家熱情的捧場,此批預訂量已突破100本了。感謝!
希望這本繪本能傳達出重要的意涵,唯有愛,可以療癒悲傷。
也祝福大家,在聖誕將至的日子,平安、喜樂,與充滿希望。
- Dec 20 Mon 2010 00:12
校園霸凌現象的社會危機緊訊
今年上映了一部日本電影~告白,整部電影敘說著衝突,與反映出現代許多扭曲的人心及關係。(說到這兒,就感覺到日本社會與台灣社會都已發生類似的情況)
一位中學女教師(松隆子飾)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三歲女兒意外溺斃。結業式當天,她說出驚人的告白:「女兒是被這教室裡的學生殺死的!」這起被警方判定為意外死亡的案件,竟帶出前所未聞的駭人報復。痛失愛女的老師決定辭職自行展開調查,被她命名為犯人A、B的兩位十三歲少年、一頭熱血的白目教師(岡田將生飾),還有寵溺兒子的母親(木村佳乃飾)一一登場。事件的真相究竟為何?看似善良的做法其實滿是惡意?!女教師的復仇計畫,在學生的心底種下了恐懼因子……
當今的校園,許多人形容成煉獄,本以為是最安全、最純真與最充滿希望性的地方,卻在許多複雜的因素交錯下,校園可能成為一個人一生最為創傷、經歷最大痛苦的所在。
近日,不論是歐美的媒體,或是亞洲,包括台灣的媒體開始關切校園的霸凌事件,特別是有了影片共享平台後,校園霸凌影像竟然也公然的被放置在其中,讓人不可思議。可是,青少年時期的殘忍與不顧後果的衝動性行為不是現在才發生,只是,過去不會被公然的放置在網路上(難道這是科技進步的後果?!),媒體也沒有太關切。
八年前,我隻身到英國遊學時,就曾經在街上受到三四位青少年的包夾,他們有人故意檔在我前方,有人悄悄的打開我的背包,還有人包夾我左右邊,讓我動彈不得。我算是危機性警覺高的人,立刻覺察不對勁,擺脫他們狂跑,跑到人群多的地方,穿進人群,再到安全點的地方。我邊跑邊把背包拿下來,用手拎,發現包包拉鍊已被開到一半。
經魂未定的我隔一天告訴我的語言老師,老師搖著頭告訴我,英國的法律非常保護青少年,即使我抓到現行犯,帶去見警察,警察也只是敷衍一下就放了他們,根本無法可管。所以英國人早就學到遇到非行青少年離遠一點。也因此他們的社會不法的事,被利用的青少年所產生的許多社會問題越來越多。
其實,要談校園霸凌現象,影響因素實在太多太廣,除了社會的功利主義、升學主義,以致缺乏人格養成,與性情穩定塑造,還有我們社會已經沒有核心價值與信念,人只追求歡愉與感官上的樂趣,導致對他人缺少同理心,也不再以溫暖與良善與人互動。語言虐待、暴力、支配與操控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對生命的空無感與失去意義感的集體虛無現象。因為生命無重量,在無法自重與自愛的情況下,任意傷害自己,也任意傷害他人。
- Dec 16 Thu 2010 23:36
永遠以愛回應生命的遭遇
「重要的不是生命對你做了什麼,而是你如何處理生命對你做的事。」—Edgar Jackson
我們永遠無法預料生命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可能會失去親人、失戀、失業、失去友誼,可能會患病受傷、被人欺騙、被人污辱、受創,也可能會財物盡失、破產、懷才不遇、要什麼沒什麼。
如果我們想控制生命永遠只有光鮮亮麗,沒有任何意外與失喪,我們終究會失敗,因為人生不只是一連串擁有的過程,也是一連串捨去與放下的過程,直到生命終了時。
- Dec 09 Thu 2010 22:45
關於死後....
最近有很多機會,和家人、朋友談到後事的話題。
原本就想要海葬或植樹葬的我,婉拒了姑姑所安排的墓園,不和家人葬在一起。我知道那裡有很多我所愛的家人,但沒有我父親,也沒有我母親,那裡對我的意義,大概只是一個安息安身的地方。若說葬在一起,日後有晚輩會一起探望,一起追思,那就更不必了,沒有子嗣的我,即使表哥們的小孩還會懷念我這個疼他們的姑姑,但到他們的小孩時代,大概已不是太認識我這個姑婆,空有一個墓園,有什麼意義呢?
何況,身體所在之處,並不代表靈魂的所在之處。靈魂早已遨遊去了,空留墓園又為什麼呢?
就以我的骨灰種一棵我所愛的櫻花樹,象徵我的生命孕育出另一生命,或是將我的骨灰揮撒在海面上,隨著風帶我飛向世界各地,象徵我的愛留在這裡。
這樣就好。
而告別式,就更不需要繁複。
公開的葬禮,對我也沒這必要。倒是想開放我的故居一星期,給一些認識我、不認識我的朋友來我的故居看看我的生活,看看我這個人生前是過著什麼風格的日子。如果,朋友來追悼,想帶走一樣我所收藏、所擁有的物品,就帶走吧!也許這樣比送一條毛巾、送一盒餐點更有意義。
- Nov 24 Wed 2010 09:17
信仰與我
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但從不是一個以信仰之名侵犯與剝奪他人自由自主之人。我可以說見證,也可以分享我的信仰,但我不是一個時時將神的名掛在嘴上,以神的名合理化自己言行,與推卸自己責任的人。
我信仰神,因為神是愛;我信仰神,因為神是道;我信仰神,因為神是憐憫與慈悲;我信仰神,因為神是光;我信仰神,因為神是萬物的創造者,一切由祂而來。
我信仰神,因為我想成為一個溫柔之人,承接人的哀傷。
我信仰神,因為我想成為一個有愛與接納之人,包容了人的軟弱。
我信仰神,因為我想成為一個不自誇也不自卑之人,領受神所創造的我。
我信仰神,因為我想成為一個使人和好和睦的人,浸沐在愛的撫慰中。
我信仰神,但信仰裡,沒有恐懼、沒有逼迫、沒有壓迫、沒有掠奪、沒有欺騙、沒有侵犯,也沒有自以為是。
- Nov 22 Mon 2010 16:15
父後第23年
這幾年,每到這個時間點,我會為自己安排對我生命有意義的計畫。今年,我安排了在張老師基金會台北中心主持了一場失落陪伴專業處遇工作坊,與來自各個崗位,對失落悲傷議題有興趣的人一同渡過。其中有兩位夥伴特別從馬來西亞而來,是當地的輔導員,希望可以帶回失落悲傷工作的體會與收穫。我因此感到榮幸,也感到敬佩。榮幸得到連結,與大家一起相聚,敬佩大家排除萬難,願意有所學習,有所投入。
我之所以有意識的安排對我而言有意義的事,是為了紀念今天,父親的生日。在他生前,我從來沒有機會可以和他一起歡度生日,更不知道他的生日是何時。但成年後,在處理自己的失落與傷痛中,我面對父親與我的父女關係,才開始去關心父親的生命歷史,也才開始將他的生日放在我心中。從現實面來說,這無法改變什麼,我也無從親口對父親說生日快樂,更無法在女兒的位置上,讓父親感到有我這女兒的欣慰。
但對我而言的意義是,我知道我生命有更長遠歷史,超越了我自己這一生,還有上一代與上上代,甚至上上上代,對我的影響與創塑。
父親一生漂泊,沒有什麼恆久的關係在他周圍,沒有人真的靠近過他,他也沒有真正的為誰停留。父親的漂流性格,多少也在我身上,我在我人生的漂流中,體會到他的孤獨與疏離,體會到他的沉默與難以說明的感受。
我無法在他的一生中為他做些什麼,卻很希望在我後來的人生中,做一些什麼連結他的生命。他的生命,無疑的,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愛與失落。我感受過愛,因為他;我體會到失落,因為他。而如今,我祈願自己成為一個宣揚愛,與療癒失落的治療師,與受傷的靈魂同行。
而今天,亦是我正式踏上心理諮商工作的日子,我認知到能做的真的有限,我亦不是完美的一個人,在諮商工作中亦有許多限制,但我仍期待自己的生命有意義的走向完成,當完成那一日到來,我能感到我真的感受到愛,付出了愛,也成為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