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年在台灣南北城鄉、學校、醫院進行悲傷工作的宣導、演講、工作坊....有收穫,確實有機會接觸台灣南北各領域、各單位、各路人馬對失落與悲傷的概念與疑惑。也更加精確的瞭解對於專業人士與一般人士在探討與瞭解失落與悲傷方面的需求與缺乏。


但誠實的說,我也看見了限制,很大的限制:時間的限制、專業背景的限制、知識層面的限制、個人成長歷程的限制.....因為限制很多、很複雜,往往大鍋頭的把各種需求、各種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想全部照顧到,想完整滿足到,難上加難。我比早年(那20幾歲時,很單純只需要分享與說臨終關懷故事的我),更加的敏感到這些需求與缺乏的存在,也更加體認到把悲傷實務,結合專業知識技能的困難。若是著重在分享,與敘說經驗,我可以感受到專業人士的不滿足(不曉得有沒有人在底下os:沒有專業可言),但若顧及專業,想要系統而有秩序的把悲傷工作經驗說完整,就會感受到聆聽的人迷惘與缺乏感動,而呈現放空狀。


想要把眾多人的需要顧及到,往往就是兩邊都顧不到而挫折。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上班族壓力大 培養興趣助紓壓

遇問題理性溝通 深呼吸和緩心情

2010年09月03日蘋果日報

懂得自我紓壓,才能當個快樂的OL! 

日前有休閒會館對上班族進行壓力調查,有8成3受訪者覺得壓力大,並有近5成因此導致失眠。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表示,門診諮詢中每5個人就有1位是因工作壓力而來,並對職場人際問題最苦惱;當工作變生活唯一時,職場問題易被放大而影響心情,建議做好自我調適,或和朋友談心、培養興趣或運動,來幫助減壓放鬆。 報導╱張佩玉、張雅淳 攝影╱王永村、陳志淵

先了解壓力原因不同

除了人際問題,20幾歲新鮮人怕找不到工作,或對職場倫理及掌握工作節奏等而困擾;30~35歲易有生涯轉換疑惑,擔心不換跑道就沒機會,卻希望有一定職位及薪資而設限多;40歲以上則害怕無法再創高峰。

男女處理有別

女性處理情緒偏人際支持取向,較常用言語向朋友或家人來抒發、獲得力量;男性則較不會訴說心情,傾向於個人獨自思考來解決,或以喝酒、狂歡等聲光刺激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inter.jpg 

 

在我的早年生命,死亡便已出現,以無法預防與阻止的方式,帶走了我的祖母與父親。使得我年紀小小,便以深刻的看見死亡的面容,與死亡存在的事實。


當然,我與大多數人一樣,也曾想要否認這個事實,否認死亡的存在,與對生命的衝擊力。我以為只要不要想、不要碰、不要接觸,死亡再也和我沒有關係。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6ba6a217697d508155b9b1903067cdf1.jpg

 

「有一種愛,很想念卻無法相見---

那是,媽媽來不及看見肚子裡的你健康長大。

有一種愛,很滿溢卻無法付出---

那是,媽媽好想要一個你卻遲遲等不到。」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90326_lb2l0.jpg 

 

    你是否深刻的經歷過某人死去呢?你還記得那個經驗嗎?你還記得在死亡之前那人的面貌及言語嗎?

    除了我的奶奶、父親與爺爺之外,我所記得的死亡面容,是那些我曾關心過照顧過的臨終病人,我和他們談人生際遇,談家庭生活,談工作生涯,也和他們談死亡的威脅。

     有一陣子我很驚訝,怎麼這麼多不同的生命,來自於不同的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人格特質,卻幾乎有一樣的遺憾和懊悔。

    純粹是因為個人面對生命結束與分離的軟弱和無助嗎?

    我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那一天的震撼。那一天,我安排了與三位病人晤談,第一位是五十幾歲的中年男子,因骨癌轉移而住進病房,是個貨車司機。第二位,三十幾歲的年輕爸爸,是做裝潢的。第三位則是八十歲的獨居老人。他們三個在不同房間,不同床位,彼此不認識,卻都在談話時對我說:「我是壞命人,才會得這種病,才會死。」

    我的感受與專業訓練都告訴我,他們正因面對巨大的死亡壓力與失落難以調適,企圖找尋為什麼自己會生病,為什麼生命會走到盡頭的解釋,無論多不合理,人們總會在生活發生巨變的情形下,尋找自己認同的意義,也是痛苦情緒的發洩出口。只是有些人偏向外在歸因,怨天尤人,有些人則偏向內在歸因,怪自己埋怨自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最新創作的兩隻襪子娃娃。一隻是平安娃娃,一隻是蜜蜂娃娃。

11月13日(六)一天,預計我會開小班的襪子娃娃工坊,只收七人。若有意願參加者請預留時間,並密切注意報名時間。費用包含材料費,應該會在800元之內。

DSC01329.JPG

DSC01330.JPG

DSC01334.JPG

DSC01335.JPG

DSC01337.JPG

 DSC01336.JPG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多元藝術創作與自我陪伴團體

 

 hana10_c.gif 

 

 

「一位印第安智者來到了都市,看見什麼都「快快快」的都市人忙碌的東奔西跑,他不明白,充滿疑惑的想問都市人:你這麼快的走路,這麼快的生活,難道你不怕沒有把靈魂帶上嗎?」 

    本團體以藝術創作為途徑,透過書寫、繪畫、縫紉創作與隱喻故事創作來進行自我對話與接觸,進而形成對自己的理解與撫慰,在整合過後,以平衡的身心靈再踏上人生的旅程。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為了因應外在要求與期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到過度掏空內在的經驗,當自己感覺到強烈虛空時,往往已是耗竭的時刻。這時,可能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也疑惑著自己是否是真實的存在,或只是個軀殼。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相信分享,也許能有它的療癒力。

只希望能獲得您的尊重,勿引用,也勿存檔,非常謝謝。

此本創作已由城邦文創出版發行。

若有興趣與意願收藏,請連結購買網站:

http://eventpage.popo.tw/158_lostbeauty/#lost01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