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一段故事:

一位印第安智者來到了都市,看見什麼都「快快快」的都市人忙碌的東奔西跑,他不明白,充滿疑惑的想問都市人:你這麼快的走路,這麼快的生活,難道你不怕沒有把靈魂帶上嗎?

我聽到這段故事時,我的腦海跑出了一個畫面,一個都市人快速而有效率的反應生活中的各種要求,然而在街上的某一角,他的靈魂被遺棄的蹲在路旁哭泣.....靈魂跟不上,就這樣的失去了和驅體的連結....

這是現代人過著都市生活的代價,無法照顧靈魂。靈魂要的是感受,要的是感動,要的是慢慢體驗與品嘗這人世間的一切。但追求快快快的都市人無法等待靈魂(就如無法等待一個小孩),無法花了時間卻看不見一個有價值的「成果」。

「一點一滴」的看見改變,變得不太可能,什麼都淪落到只要求迅速、確實。

所幸,我的生活中,仍然有人願意和我一同慢的體會人間,願意一同一點一滴的陪伴靈魂。

8月5日(四)開始,連續八個星期四,七點到九點半,我將主持一個【多元藝術創作與自我陪伴】團體,邀請想要一點一滴陪伴靈魂,聆聽靈魂,找回靈魂的人一起來參加。

共有12個位置,給12個人的靈魂。正式報名表與方法,七月會公佈。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誠實地想你

是一種勇氣

是一種深愛

是一種無法切割的關係

 

愛的形式太多

 

因為你的出現與存在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400940372_be1ea66201.jpg 

失落是櫃子

靜靜收藏著

我的深彩色記憶

那些記憶裡

有橘色溫暖

有藍色憂傷

有紅色歡樂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悲傷體驗實驗團體」第七次聚會,帶領者邀請我們自備一個可以連結我們生命的故事,我預備的是~凱龍的故事。

 引用網路資料:

 「凱龍星的出生的故事是他第一個痛苦,凱龍星的父親是土星,凱龍星死後在天上的位置是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間,他回歸到他父親的旁邊。

 土星想追凱龍的母親,怕被老婆知道他就化身為一匹雄馬去追求,甚至玷污了凱龍的母親,沒想到生出一個半人半馬的嬰兒出來,所以凱龍的母親沒辦法接受這樣一個孩子,覺得這個比讓她死還要痛苦的事情,所以向宙斯求情,請您把我變成一棵菩提樹,這就是凱龍星的媽媽。

 凱龍星第一個痛苦是被母親拒絕與遺棄。後來凱龍星由阿波羅和月神兩兄妹教他所有的文化(阿波羅是代表文化和教育的一個神,他是希臘神話最有文化的一個人,他就是凱龍星的老師。)

 凱龍星後來也教阿波羅的兒子,阿波羅的兒子後來成為蛇夫座星座。希臘大英雄都出至於凱龍星門下

 凱龍星教導我們做自己的英雄:從一個負傷的治療者成為一個英雄。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出生和死亡是人一生最模糊,讓人最難理解的兩段過程,出生時,我們沒有深刻記憶可以回想起我們如何穿越母親的產道,來到這世界。而死亡,即使我們有了記憶,清楚的知道自己如何離開這世界,卻沒有機會回頭告訴還活在世上的人,究竟是怎麼一段過程。出生和死亡成為人最為奧妙的經驗,也是最無法言說的經驗。

    但人在死亡那一刻來臨之前,仍是值得有意識的活著,如美國生死大師Kubler-Ross所言:「臨終病人仍有權利感受活著的任何感覺。」這一句話便是告訴我們,即使死亡臨到,也不意謂我們該放棄擁有生命的氣息,放棄去感受生命的任何感受:包括愛、需求與任何渴望。

    如果人有一段時間可以慢慢的面對自己的死亡,這表示這一個人可以有機會完善的安排自己人生的結局劇本。死亡雖然不會改變,但要如何的因應死亡,進而處理死亡帶來的改變,卻是人可以安排與決定的。

    為了能有好的死亡,也就是善終,人必須能為自己負起最後的責任,選擇與決定自己的生死大事;不只是生命的行動與思想,還有生活的責任,包括死亡所帶來的許多選擇與決定。而這樣的責任其實也是權利。

    一個臨終者有權利選擇與決定他所要接受的醫療方式,一個臨終者有權利選擇與決定他所需要的照顧,並有權利選擇與決定離世時是安詳與平靜的。一個臨終者亦有權利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他所想表達的感受與情緒,有權利以自己的步伐調適面對死亡所造成的各種改變,也有權利瞭解自己在邁向死亡所要歷經的過程,然後,有權利要求,死後的身體能維持有尊嚴的對待與安排。這包括不需忍受疼痛,有權利不被施予不必要的急救措施,並能撤離延長折磨的醫療設備。而這些決定,都必須是在臨終者意識清楚的情況下預立下來,和身邊的親人做好溝通,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最高尊重。

    雖然死亡過後是不可知的未來,但能將此生盡善處理,不帶有遺憾,並確信靈魂歸向何處,相信愛的力量牽引,都將幫助人以信心、勇氣、愛跨越死亡。

    死亡,本身並不具有傷害性,它只是靈魂離開身體的限制,朝向最終歸處的一個關卡,真正讓死亡成為傷害,乃是因為人從不意識死亡的存在,刻意的迴避,或是無意識於它的存在,讓生活過得庸碌與無知,以為生命是無期限的,以致活著卻未能好好的活著,有意識的活著;以致活著時候,未能好好的為自己的生活盡最大的努力,未能把握時間完成自己期盼過的生活;以致未能珍惜身邊所享有的親情、愛情、友情與各樣的資源;以致當死亡臨到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有消逝的一天,在世時,我們可能錯過許多事,錯過許多值得珍惜的人,也錯過那些真正值得我們去嘗試的經驗。

    因為有太多人對死亡一籌莫展,無所預備,使得死亡的發生造成許多傷害,來不及向一切道別,來不及表明自己所願意的醫療對待方式,來不及向親人朋友表達此生的感謝與抱歉。並且讓活著的人經歷了意外的分離,與目睹具有創傷的死亡過程,使得後世的人不僅未學習到死亡帶給生命的最後一課,甚至恐懼探討思考關於自己的死亡與自己的生命意義。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所時聆聽了林耀盛老師一場「真實創傷或創傷真實:創傷的心理分析與療癒歷程」演講,腦子思緒紛飛,有對自己生命創傷經驗的回應、有對助人工作的省思、有對心理療癒意義的再建構……


因為這些撞擊,讓我想好好整理自己的紛亂思緒,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林老師並不是否定過去心理研究、精神病理學對創傷的界定與類化,但他認為需要再思(Second Thought),回到現象學的觀點,思考過去心理領域對經歷創傷、受苦人簡化他們經驗為一個診斷名詞~PTSD是否適切。當人的創傷、受苦經驗被簡易的歸類為一個疾病類別時,同時我們也離開受創者的真實經驗越來越遠。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如果人生就是另一個時空的你正在玩的線上遊戲,你想要玩出什麼樣的角色與能力?


我玩電腦的線上遊戲時,很少和人互動,別人和我講話,我也不理會,自顧自的打任務,還曾被一個小弟弟說:妳是宅女喔?怎麼都不講話。


但人生的線上遊戲,我常常需要遇到人,面對人。也要面對關於人的各種各類狀況與問題。這種角色有辛苦面,也有收穫面,而最大的收穫是,當看盡許多人生樣貌後,你可以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要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愛中與失落共處

~如何陪伴孩子歷經喪親之痛

       孩子的世界是歡笑的,孩子的世界是充滿遊戲的,孩子的世界是無憂的。但如果,孩子的世界,出現了死亡,出現了破壞,出現了失去,出現了痛苦與悲傷,孩子的世界怎麼可能會無傷?

    許多喪偶或喪親的大人都曾如此告訴我:「我的孩子他沒有什麼影響,還是照常打球、愛玩遊戲,而且看起來都沒有難過,對他應該沒影響。」這樣的說法,已顯示孩子的悲傷多麼容易被忽略與曲解。而之所以造成忽略的情況發生,在於大人對於「悲傷」應該是什麼表現,已經有了既定的看法與評斷。

    沒有人會在失去重要親密他人後「沒有感覺」。悲傷,是種因重要關係有所失落的自然反應,自然的感覺,就像我們送行、送機、道離別,都會有些失落感,只是輕重強弱之別,而死亡,堪稱是最重的失落。

    如果,有人失去重要親人卻看起來「沒有感覺」,我們反倒需要好好的關注「沒有感覺」的因素。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感覺」不是因為他們無傷或無所謂,而是在於「不能悲傷」與「不能有感覺」,因為當有悲傷、難過、無助、害怕感覺時,在環境中很容易得到一種沒有能力、無能的評價,甚至敏感點,還會感受到被歧視與被視為異類的眼光。

    失落後的悲傷狀態可說是人最脆弱的時刻,那一刻,強大的武裝與防衛可能像是一戳即破的氣球,讓人瞬間感受到內在的虛空與脆弱。因此,如果沒有夠安全的環境、沒有夠安心坦露的對象、沒有可以接納悲傷的空間,那麼,坦承打開自己的脆弱只是造成更大的傷害,與更不堪的經驗。這時,寧可選擇不打開自己,不表露自己的脆弱與情感。

    這樣的狀況不是只發生在孩子身上,如果大人因為不想讓自己經歷悲傷,而將悲傷阻隔於自己之外,那一刻,他讓自己必須夠強更堅硬,才能承擔因死亡所造成的諸多改變與打擊時,那麼,愛的力量是薄弱與遠離的,因為愛本身是溫柔的力量,愛本身是撫慰,愛本身是包容與接納。強硬抵擋外在衝力與外在要求的人,是難有愛的治癒力量。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