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取自【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第九課 陪伴者的自我關愛
陪伴者若要樂於陪伴,必須源自於他是一個懂得如何滿足自己快樂與需要的人。因為他懂得滿足、回應自己的需要,也懂得如何讓自己感受到愛,於是,他會深刻的理解別人也有想要獲得滿足的需求,也能相信幸福與快樂是真實的感受,是能從充滿關愛的關係中獲得,不是只能想像,也不是奢望。
如果,一個陪伴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實現也能體會受關愛的感受,那麼,在他的經驗中,便累積了有品質的陪伴經驗值,不是想像、模擬,或演練,而是真真實實就在他的生活中被實現了。那麼,他所傳遞出去的陪伴便能再創造這樣的品質。
但許多情況是,一個沒有被好好關愛,沒有被愛滿足的人,成為一個照顧者或陪伴者,不能選擇與拒絕情況下,就開始要為他人付出關愛。
這就像是掏空,本來便已缺乏不足,還不斷的支出,終將會讓一個人的身體與心靈感受到嚴重的失衡,而產生諸多的困擾與關係糾結。
最常聽到的就是:「我都為你做成這樣了,你還在怨我什麼?不滿意我什麼?」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週五(5月20日)晚上七點,我上中廣live節目:黎明柔小姐主持的「人來瘋」。歡迎大家有空收聽喔!
另外,還有肯愛協會的廣播節目(週日播出),及台北電台節目,本週也都會有訪問,只是不知道正確播出日期。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今天有一場演講邀約,在演講結束後,因為一些互動,與一些對話,我很清楚的認知到:我回不去了.....
回不去單純的做一個社工師。因為我知道我的思維與關切都改變了。我面對人、面對自己的態度也改變了。我已不是處在一個被動被塑造的狀況裡,"努力"的想成為一個被人認可的社工師專業者,或是"心理師"。而是,我已是主動的在形塑與建構屬於我自己專業風格的"人"。
無論他人如何看待我是不是、像不像某個專業角色,但專業角色不是我,這是我清楚知道的。這只是我在這個世界運行,在這個社會運作的一種身份,如此而已。而關於這些專業該如何在這世界,或這社會運作,又該以何種方式運作,不是我這個小腦袋瓜好奇,與重視的(相信有其他更適合的位置與階層會去思考這類問題)。
我只是,很清楚的知道,即使我有兩張證照,我都無法回頭再去做過去的那個角色。我看見我的在乎與掛意,都不是這個專業領域在乎與掛意的。這個領域無法真正的做我想做的,除非我去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與屬性。
我做了這兩種專業,也受過這兩種專業的教育訓練養成,我也越來越清楚的瞭解這兩者的不同,雖然很多人把這兩種放在一起談與比較。但對我而言,他們清清楚楚的不同,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焦點、不同的策略與途徑。而專業語言與專業倫理也各自有其關切的部分。
至少,我所接觸的兩種領域的教授,風格與語言,包括教育學生的態度,也十分迥異。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再兩天,母親節到了。而現在聽聞一個年輕母親的消逝,為她的母親帶來永恆的悲慟,也為她的孩子帶來生命恆久的傷痛。
我便是一個從小沒有母親的孩子。那樣的傷痛,不是來自關係的糾結,而是來自關係的空洞;那樣的傷痛,不是來自關係的傷害,而是來自無法改變的遺棄。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非常不好意思,但是為了讓"陪伴"成為這個社會關心的議題,也為了讓陪伴的社會文化有一番改變,請大家支持絢慧的新書《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有幾個方式請大家協助:
1. 請到博客來的網頁上,在右邊的"讚",點擊。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3539
2. 請在讚的位置上方,再點選發佈在您的Facebook,或其他即時消息網頁上。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的父母並沒有機會陪著我長大,我的世界並不是他們所給的,而是透過我的感知,我的接觸,不論是否曾經扭曲過、誤解過,都來自於我的親身體驗,與修正。
小時候,常羨慕別的小朋友不用自己去碰撞這個世界,可以因著父母保護,父母的給予而免於受挫。小時候,在有限的視野角度下,常看見其他小朋友因著父母的給予而幸福、快樂的模樣。那時候的我好生羨慕,羨慕著同學們有著父母所給的溫暖與幸福世界。
但隨著長大,人的視野開始可以擴展,可以開始看見不同面向,可以聽懂不同層次的話語,我不再羨慕了別人的世界,覺得自己的世界有不同的豐富與精彩。也開始體會,即使有些人的父母奉獻許多愛與智慧滋養他們的小孩,卻也有些人的父母給予的是殘忍的世界,與充滿恐懼的世界。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並肩同行─陪伴的力量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謝茉莉
我帶著讚賞和欣喜的心情為絢慧寫這篇序。我與絢慧亦師亦友,有著深厚但是不黏膩的情誼。隨著生活的歷練,我們的生命廣度和深度不斷的拓展,也越來越能共鳴,越能默默的分享做人和專業心理師的豐富和承擔。這本書,文字一如前面幾本書的體貼和深情,記錄了絢慧對「陪伴」這個角色的反思和觀點,卻又比過去更增添了幾分寬厚和達觀。我在閱讀時,不僅深深感動,也重新省視了自己的專業態度和哲學。即使我已在助人專業工作這個行業超過二十年,仍然覺得書中的許多內容值得我反覆思索、細細品味。
絢慧經歷了許多人生的高峰深谷,卻總能以正向的能量,優雅的將她的歷練變成助人的養分和人性關懷,進而透過深刻的省思和紮實的專業訓練和實務,將她的經驗轉化為溫柔的同理心和實用的技巧。她還能深入淺出將艱澀的心理概念,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字。在她的書中,可以看到各大諮商理論,例如,精神分析的投射和客體、完形學派的對立兩極、溝通分析的心理遊戲等。即使是沒有專業訓練的一般讀者,都能輕鬆學習和獲益於她的智慧。最可貴的是,她對人性的掙扎了然於胸,又能輕柔呵護。這份對人的尊重、善解和精準就是同理心最好的示範。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寶瓶優惠方案(請洽寶瓶:02-27494988):
三本書合購優惠560元,單本79折-
1.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關於喪親失落的傷痛
2. 因愛誕生---關於成長歷程的內在傷痛
3. 當傷痛來臨---關於陪伴他人的傷痛
博客來網路書店預購網頁: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