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ayu2_k.gif

 

活動網址

http://www.sawh.org.tw/xoops/modules/ipboard/index.php?s=&showtopic=21544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瓶出版社捎來好消息,說江蘇的出版社決定購買【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的簡體字出版版權。

很榮幸,也很開心。去年因為特殊機緣到大陸南方的企業帶了一些員工心理衛生活動,及助人技巧訓練。看見大陸人的求學心,以及樂烈投入的態度,好感動,好感動。

和同行的台灣伙伴,很深刻的感覺到大陸民眾對於心理健康的需求,畢竟他們走在台灣過去走過的路上,那種因為資本主義侵入,而迷失心靈,不斷承受追求物質生活提升的壓力與壓迫,使得心靈生病與不快樂的人越來越多。除了宗教信仰在大陸的興起(我遇到許多基督徒),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心理衛生課程的渴望,是我們深刻感受到的。

那時,心裡發了願,若是也可以關照與促進大陸華人的心靈健康,與療癒傷痛,進而影響亞洲其他地區華人,這會是很值得投入的理想與夢想。

今年有了這個機會,從出版品開始影響陪伴的文化,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卻萬分感謝上帝的。也誠如出版社所言,很開心的不僅是版權賣出,而是心靈療癒的書籍,能被看見與重視了。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因為提升全體人類心靈意識的工作,大陸也一樣的需要。

祝福這本書。每當我完成一本書,我都視為誕生一個新生命,並相信這個新生命有屬於它的機緣、它的造化,與它的任務。

願這本書,得到成全。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動物福利、獸醫倫理與臨終關懷」研討會

 

紀念夢04.JPG  

宗旨

面對動物同伴的生死問題,無論是自己或親友的寵物,抑或收容所內的動物,獸醫、飼主、民眾如何看待與面對?本研討會希望建構探索、討論的平台,探討如何正確面對動物的死亡與生存品質,以及如何面對生死與悲傷療癒,進而提醒關心收容動物的生與死。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執行單位: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日期:2011年8月7日(星期日)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紓壓慢活系列課程 【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

【系列3】創作、靜心與自我照顧工作坊

DSC01333.JPG    

你有多久不曾幫助自己沉澱忙碌的身心?

  給自己一個週末,動手作手工

  連結失落的自我,淨化心靈的塵埃

  回歸內在的溫柔中心,再一次的愛護自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68_634439282953468750.jpg  

 

電影簡介

【永生樹】描述1950年代,出生自美國中西部家庭的小男孩傑克,自小在兩種不同且相衝突的教育方式下成長,慈愛的母親(潔西卡雀絲坦 飾)教導他依循愛與恩慈的道路展開他的人生,嚴厲的父親(布萊德彼特 飾)卻要他學會振作堅強,有朝一日才能出人頭地。面對來自父母兩人相矛盾的人生指引,傑克不斷地試圖在當中尋求平衡,直到他在成長的道路上,看見了人生的黑暗,疾病、苦難與死亡。當他從純真的童年走向幻想破滅的成人世界,昔日眼中美好而光輝的世界也逐漸變調。長大成人後的傑克(西恩潘 飾),發見自己已淪為迷失的靈魂,對人生感到迷惘與疑惑,他開始試圖去尋找生命的起源、人生的意義以及信仰的存在;而生命,最終又究竟會給予他什麼樣的答案?

 

TOL-01044.jpg  

【永生樹】不能簡單的從「好看」或「不好看」來定義它的價值。如果看習慣好萊塢式電影的人,可能會對這部敘事性不強的電影感到沉悶與疑惑,特別是導演用了許多的聖歌和地球與宇宙的發展畫面來詮釋生命的神聖與可貴,單單這部分就不是台灣文化習慣接受的部分。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72918934.jpg  

  

現代人遇到越來越多環境挑戰與生活變化,許多的人際互動與關係也令人感到困擾與疑惑,為此,協談中心規劃一系列關懷社會的心理衛生免費講座,希望帶給民眾一些社會與心理的瞭解,歡迎助人相關工作者或對此主題有興趣的民眾參與。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101年心理健康免費講座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750067325b.jpg

http://www.booklife.com.tw/asp/showbook_cart.asp?bookid=P0700093

 

絢慧為本書寫的推薦序

 

從「罪行」,認識與面對真實的人性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w_sv-t021.jpg  

同理心無疑是修煉陪伴功夫的基礎,就像是學習任何武術功夫前的蹲馬步。失去了同理心,陪伴等於沒有發生。

任何人要能走進另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中,貼近他的經驗,在那些片段、零散的敘述中,或模糊難懂的姿態中,對他的生命經驗仍然保持開放,願意帶著自身的情感、感受力、敏感度去體會與靠近,這並不容易。這關係到傾聽者、參與者自己是否也能接納自我在生命有所情緒經驗時的內在歷程,無論內在經驗到何種情緒感受,都不以消音、抹煞、註銷來處理,也不視為是不重要的小題大作

事實上,深度同理心能敏感到細微與隱微的情緒變化,體察這些細微而隱形的情緒變化,才更能看見一個人的獨特性,也更深入的理解個別性的情感,而不是只用「公共樣版」、「公播版本」來解釋人的情感生活與情緒內涵。

能有深度同理心的陪伴者,本身必須能夠敏感於自己情緒生活的細微差異及內在感覺而不為苦。這樣的敏感,能讓陪伴者對自身所產生的衝突或非合理行為有較多的接納與覺察。而不會因著自身的恐懼、衝突與想要對抗,而對抗了求助者所正在經歷的恐懼、衝突與非合理反應。

對自己有高度同理的陪伴者有較佳的能力可以瞭解並調整改變自己的內在反應,也較能夠將專注的陪伴他人深入探索內在反應,而非僅注意在外顯的行為或外顯的問題上。

有一大段時間,即便現在亦然,為了想要持續的磨練我自己的同理心,想更專注的看清楚各種情緒起伏、擺動與內涵,我總是把自己生活中的隱微心情拿出來仔細觀看,細細的體察與辨識自己的情感究竟處在哪個位置、哪個狀態。這樣的舉動讓不知脈絡的人受不了,覺得我真是一個庸人自擾的人,這點情緒也不算什麼,過去不就算了嗎?為什麼要專注定睛觀看呢?

像是我有好幾年專心關注自身的悲傷經驗,而步上悲傷議題的寫作與專業工作上。我總是不厭其煩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描述著悲傷經驗中人的情緒變化,與持續性的觀察悲傷中人的情感需求與反應。然而,我仍會或多或少接收到人的訊息:「妳真的很感性,一點點小事人家覺得沒什麼,也會被妳提出來寫」、「妳太敏感了,這樣對妳生活不好吧!」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