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共依存症?你是否有以下的行為?
◆總是做得太多、關心得太多、自我的感受卻太少。
◆ 總認為別人的事最重要,自己的事無所謂。
◆ 喜歡幫別人做他們有能力且應該要做的事。
◆ 別人並未開口要求,就主動滿足他的需求。
◆ 當別人求助時,我們做的比自己份內的事還要多。
◆ 熱心照顧別人,卻不懂得該何時停止。
◆ 別人不想要的時候,還是將協助強加在別人身上。
◆ 不是平等互惠,而是付出的多於所得的。
◆ 付出是為了獲得,是為了讓別人需要我們。
共依存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系列的行為。認識共依存,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分辨:有所求的付出∕真心慷慨的付出、自戀∕自愛、控制∕建立界限,是具有不同意義的詞彙。
在《愛我,就不要控制我》中,碧媞將探討各種行為的差異,分享她個人的生命經歷,以及許多激勵人心的故事,希望能帶給我們力量,走出被害者的角色。書中也設計了一系列的完整測驗,讓我們評估自己共依存的程度,讓我們學會忠於自己,疼惜自己,更健康地照顧自己和他人。
------------------------------------------------
觀點分享:
我認為這本書是現代人都需要瞭解與自我評估的指引。
許多時候,我們在關係中的傷害與困境正是因為共依存現象而來,失去個體完整主體性,想透過別人的回應與保證來獲取自我的價值與情緒的安撫。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曾說過:當你沒有可以滿足你自己的內在時,你就會需要透過別人來使自己感到滿足與完整。
意思是,那時的別人也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填補,一個食物,來解你的飢渴,或是拯救你的無助。
但事實的真相是,在這人生,沒有人可以完全為你停留,沒有人可以不是生命,而只是成為工具或填補物的不斷滿足你。
事實的真相是,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生命軌道,與他此生需要完成的發展與任務。
如果你不允許自己可以有自己生命的發展與任務,你也將剝奪他人的生命發展與任務。
常常,我們一直給別人的,就是我們內在最期盼與最渴望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所以我們付出,我們失去自己,我們不顧自己的狀況與感受,因為我們深切的知道,當我們有需要時,我們也一樣渴望有一個人的完全承接與成為依靠。
這樣的渴望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用這樣的渴望與期待困住自己,也框住別人。於是,在關係中,我們都不輕鬆,也都不自在。
如果你有書中所提出的這些現象,也許你可以放下防衛,接受此本書的引導,試著貼近自己內在的空洞與缺乏,去體察那些不穩定的力量,是來自於哪些經驗,與哪些信念。
過去的共依存,可能迴避了許多我們生命的恐懼與膽怯,但如今的共依存卻是所有關係耗竭的來源。如果你發現如此,是不是可以給自己一個回應:你願意為自己的獨立性與成熟完整負起一份責任,你可以不再冀求從一份關係裡獲得無止盡的滿足與撫慰,你可以還給你自己靈魂、情感、感覺、自由,你可以為"成為你自己"盡一份力。
你可以好好的領會愛,而不是透過控制誰、脅迫誰來獲取愛,因為那樣並不是愛,而是建立在施捨與恐懼的情緒上的共依存關係,囚禁他人的靈魂,也扼殺自己的靈魂。
愛我,就不要控制我:共依存自我療癒手冊
The New Codependency: Help and Guidance for Today’s Generation
- 作者:梅樂蒂.碧媞
- 原文作者:Melody Beattie
- 譯者:蘇子堯、許妍飛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82978
- 裝訂:平裝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