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偕協談中心舉辦「轉角遇見自己--單身女性支持團體」,歡迎大家瞭解與參加。

詳情請參閱馬偕協談中心秘密花園的資訊:

http://www.wretch.cc/blog/mmhcc/25645771


順帶po一下之前張老師月刊訪問我的單身調適


蘇絢慧的新完美單身進化論

【《張老師月刋》378期 文/楊雅亭】

「即便是承諾相守一輩子的夫妻,有可能一起死亡嗎?我想機率很低吧!」
專長悲傷輔導的心理治療師蘇絢慧緩緩道出生命實相。
死亡使人分離,一定會有人被留下,但那樣的事實卻很容易被遺忘。
無論是雄性敗犬、雌性敗犬、相愛夫婦……,有一天,我們都可能獨老。
那麼,你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走向年老呢?
是一步步地邁入無光的黑暗裡,
或是成為一個可愛的老人,豁達地敞開生命的點滴?
至於已經是「單身族」的男女,又要如何做好心理調適,讓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很棒。

以下是我們的採訪摘要:


《孤獨》享受單身的樂趣,我就是自己的愛人

Q:
許多人認為單身族最怕的就是老來孤苦無依。
您覺得單身族要如何對面未來的「孤獨」議題?

蘇絢慧(以下簡稱蘇):
同樣是單身族,想法也很不同,
一種是基於「自由意志」選擇單身;
另一種是「不得已」成為單身族。
前者抱持單身的理由,不外乎是喜歡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
或是清楚自己的個性不適合婚姻生活;
比方說,有很多三十幾歲即面臨失婚的男女,比較明白婚姻未必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因而更能清楚地告訴自己,我可能要這樣(單身)過一輩子,進而思考獨老後的安排。
而後者則經常浮現較不好的思維模式,
認為自己是婚姻市場的淘汰者,以致於很難享受獨處的樂趣。

唯有學會當自己的愛人,才可能與自己和平相處;
如果認為自己是可憎、沒人愛,每天守候著自己的,會是很大的折磨。


Q:
那麼,對於「不得已」的單身族,您有何建議?

蘇:
我發現這些人往往消耗太多的精力想要脫離「單身」,
但其實想讓自己過得更好,除了要學習自我肯定之外,
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單身的好處;
比方我會告訴他們,我們無法預知愛情出現的時刻,但單身是認識自己的最好時光,
將焦點轉向自我的內在,與情緒進行對話,認清自我的渴望與內心原貌;
唯有接受當下的狀態,很穩定地成為自己,才可能遇見欣賞自己的人。

我相信心靈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吸引力,
「當你整個人好起來時,所遇見的人就會是好的。」
仔細想想,因寂寞而尋找伴侶,正意味著你尚未疏通內心的陰影,
詭異的心理動力驅使個人的困境與另一個生命糾纏不止。
所以我建議想婚的單身族,好好利用這段時間修練自己,
當自我趨向獨立而完整,自然魅力無窮。


《人際》開放心靈世界,結交一輩子的朋友

Q:
您覺得單身族要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

蘇:
許多研究指出,沒有朋友的獨居者,感染慢性病及致死率都偏高,
心靈如果處於高度封鎖的狀態,看似不被管束的單身生活不過是假象的自由。
對單身族來說,友誼是不可或缺的,每當深夜孤獨來襲、結束煩躁的新年聚會……,
朋友往往帶給單身族很大的心靈能量。
在朋友身上花時間是一定要的,只有願意彼此陪伴的友人,才能夠發展深度的情誼。

我來說一段感人的故事,
我有一群單身好朋友,我們彼此約定,在拚完一段人生事業之後,一起居住。
我們經常天南地北地閒聊,大夥還曾七嘴八舌地交換理想喪禮;
我交代說,我不要公開的喪禮,但是願意開放住所七天,讓朋友到家中思念我,
並帶走喜歡的物品……。
接著我們又討論誰先死的議題?
我先舉手,這時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護士朋友,沉靜而認真地說:
「好吧,那我就最後一個,我會把你們每個人都照顧好,好好地送走……。」
哇!我真是感動得不得了,因為我很清楚被留下者的傷痛。

Q: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死亡何時來臨,或是到最後是誰被留下。
您又是如何規畫一個人老後的生活呢?

蘇:
或許是從小經歷喪親之痛,還有在醫院的安寧病房工作時,
目睹太多生命的驟逝,我深深覺得只有當下才是最真實的存在。
在擬定大致的人生規畫後,我不會擔憂未來,
只是專心地工作,認真地生活、體會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
雖然傳統上仍然認為「死亡」是禁忌,身後事不妨等老邁了再說,
但沒人知道死神會以何種方式到訪,
舉凡預立遺囑、喪禮內容,以及醫療照顧等細節,我都事先計畫好了。
我希望單身的自己,不管在生活自理或是身後事的安排,
都不至於造成親友太大的困擾,能安心地走完人生。
而不擅理財的我,也強迫自己吸收理財訊息,並且尋找理想的養護中心。
面臨購屋或是租屋的抉擇,我選擇前者,
除了是希望有個安穩的小窩,也是設想著,
如果哪天身體出狀況,還可以變賣房子做為醫療的保證金。


《自由》讓生命少受一點苦

Q:
看來要成為單身族,必須非常獨立,因為少了伴侶的相互依靠?

蘇:
沒錯,要成為快樂的單身族,擁有成熟的人格是相當重要。
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說過,人有逃避自由的傾向。
在潛意識裡,我們不太希望為自己的生命負起全部的責任,
所以有時候會想依靠別人、期待別人幫你做決定。
而「成熟的人格」是體悟到願意為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

即早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更是刻不容緩,
因為我們也可能面臨「再次單身」的命運,
我看過不少中年喪夫的女人,先生驟逝後生命頓然成空,
因為早已習慣凡事由丈夫作主。
而一位男性喪偶者告訴我,
喪禮過後他情緒的首次崩潰,是因為無論他怎麼翻箱倒櫃就是找不到襪子;
另一位男人更是淚眼濛濛地說,
當妻子過世後,傍晚回家卻再也看不到一桌子熱騰騰的飯菜……,
男人經驗著情感的折磨,在細瑣的生活挫敗裡思念太太。

生命總要回歸一個人,
女人開始學習獨立自主,化身昔日的丈夫,把家庭打理得井然有序;
男人捲起衣袖燒衣煮飯,回味太太的細緻溫柔。
生命漸近黃昏,一個人新的生活卻才開始。


Q:
再次單身很不容易,不難想像為何有些喪偶者馬上再婚,
有些是沒有勇氣獨身,想尋找另一個生活的照顧者、另一個經濟的供養著,
讓生活重回現實的平衡感。

蘇:
是啊。此外,我覺得社會給予單身的生活空間並不多,
我經常聽見單身族抱怨,即便內心篤定抱持單身,仍要面對許多人的質疑。
然而換個環境,社會評價很容易就解構了。
我們不見得要一直置身在讓自己覺得異常困擾的情境裡,
比方說喪偶者拚命想融入有伴侶的聚會,畢竟放眼看去盡是伴侶間的親密耳語,
對照起自己的形單影隻,很容易形成負向的自我觀感;
或者單身者白天參加鼓吹婚姻幸福至上的「勝犬」聚會,
回家後不禁掉入自憐自艾的低潮情緒……。

人生犯不著讓自己吃太多這種苦,
像我會分配時間與單身朋友在一起,畢竟擁有相同立場的人比較容易感同身受。
因此,尋找適配性的團體很重要,也別忘了隨時建立新的人際社群。



《蘇絢慧小檔案》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現為馬偕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台灣神學院教會與社會系兼任講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的頭像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的療癒之邦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