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xels-photo-25349.jpg
《過年,為何是人際的折磨?》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總監)

現代人的過年,年節團聚的氣氛少了,但人際的壓力和尷尬卻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歡天喜地的年假,卻成了人人心中預期的恐怖災難?一想到一定要跟誰碰面,跟誰同桌,跟誰互動,煩心焦慮的感覺,卻不可抑制的浮上心頭?

現代人,工作及生活形態的轉變,許多人際交往的方式,大都倚賴通訊軟體,雖然好似保持聯絡,但其實聯絡的品質和互動方式,都是片面和有距離的。加上沒有聲音表情,不能接觸到情緒感受的情況下,這樣的人際互動,可說是單方向的,容易各說各話,各自解讀,並沒有實質連結的情感累積。

加上,生活上的距離,及忙碌的作息,即使是家人朋友,也越來越少相聚的時間,平常沒有情感交集,鮮少有共同主題的談話,也相互不知道彼此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就算是過年要聚聚,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的,多少都會面臨無話可說,或不知道從何開始聊起的尷尬處境。

這種時候,大致上就可以看出兩類很不同的反應,一類的反應是「沒話找話說,東問西問,打破沈默」,另一類是「多說多錯,乾脆沈默,保持距離」。而如果這兩種完全不同反應的人,剛好遇見彼此,又無法察覺及思考對方的狀態和需求,就可能一邊覺得熱臉貼屁股,另一邊覺得被打破砂鍋問到底,好討厭被侵犯的感覺。

華人的人際關係,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換位思考」,我們都習於站在自己的本位中心,用自己最習慣的人際模式去展現,要求他人配合。但偏偏,人際關係裡,最重要的是彼此可以相互尊重,並且在關係裡,找到合宜的距離及舒適的互動方式。

然而,因為本位中心思考久了,就容易只堅持在自己的需求、自己的認為、自己的方法,少了彈性度和包容度,去和另一人協調和商量出共同接受的方式。不是我壓制你,就是你控制我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所以,過年時,在短時間的頻繁碰觸裡,就非常容易將粗糙、沒有感情連結、話不投機、人我關係界線需求不同等等的人際衝突引爆開來,覺得與人互動起來,好累、好不舒服,甚至好厭惡。

越清楚的覺知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越能做適度的彈性調整。盡量不在某個位置中不斷因應外在要求,或是不斷要求自己表現該如何。和人互動有時主動,有時被動;有時能提出自我主張,有時又能妥協配合。在進退和應對之間,不僅能感受自己的需求,同時也能思考別人的需求,以達到雙方能被關注到的平衡。

如果要大量的承擔角色或因應任務者,更要覺察到自己的能耐,和可以承受的程度。可以運用三個原則:

  1. 適時的保有一個人的空間
  2. 適當的拉出和人關係的距離
  3. 適度的給彼此緩和平復的空間

阿德勒曾說,人際關係的好壞,關鍵往往在距離。過猶不及都不是人際的好狀態,太緊,易侵略和剝奪彼此的空間;太疏離,則人連結不到彼此,感受陌生及孤單。要維持舒適的人際互動,就是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讀事情,也不在關係互動中強要爭個你對我錯、我贏你輸。試著同理或理解對方的用意和意圖,把能回應的部分給出,但無法因應和代替承擔的部分,課題還給對方。

越是像過年這樣的節期,越是人際關係的大鍛鍊場(大道場),重點不在求勝或全身而退,而是在於人我關係的互惠雙贏,若是一時間無法做到自己想要的狀態,那麼也讓我們學習更多的觀察和覺察。更多的領會真實生活,也更多的學習認識人性心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際關係 年節 界線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的頭像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的療癒之邦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