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n-person-people-emotions.jpg

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是我們存在,必然也存在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除去情緒,除非我們切除大腦。但我們可以透過大腦皮質的思考及理解分析,試著和提取情緒的情緒邊緣系統,做有效的連結和溝通,達到合情合理的因應策略。這是歷練自己理智和情感整合的過程,必要的練習。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效的讓這兩者連結、整合。許多時候,整合的阻礙,來自每個人的情緒反應模式。

當我們產生不安全感所引發的生存焦慮時,例如:「覺得自己很糟、覺得自己很沒有用、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重視、覺得自己卑微弱小、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活下去」等等,若我們無意識的,任由這些意念引發各種痛苦的情緒而不自知,那麼情緒通常會自動化的引發,不斷被提取出來(因為意念沒有鬆動及改變的空間)。當情緒累積到一個超載的量時,就會自動爆發、發洩,像是水庫洩洪一樣。身心會知道,再不洩洪,情緒水庫就會爆破了,個體就要崩潰了。

而往往這種任憑情緒不斷引發的個體,同時還會沒有意識的讓情緒記憶不停反芻,透過回想情緒事件的細節,無法克制的不停回想,而引發情緒的擴大和累加。那麼可想而知,情緒會漸漸的化為巨大的能量,也就是情緒被放大過程,偏離客觀事實,而扭曲成一個巨型的大怪獸綁架我們,使我們無法行動,或是覆蓋我們,讓我們猶如跌落深淵或墜入大海一樣,遭遇滅頂。

另一種情緒模式,就是一感到有情緒發生,無論是自己的情緒或別人的情緒,就立刻覺得「有危險」,因此必須強力的壓制情緒的發生,透過冷漠的運作,無感的反應,讓自己不要知覺到情緒的存在。這樣的情緒模式,會讓自己和情緒的關係,越來越疏離,甚至從疏離到斷裂,連他本人都非常相信,自己根本沒有情緒。

通常這樣的人,看似很理智,也很能在事件的情境中,立刻分析優劣好壞的情況,或是立即性的產生行動辦法,馬上的去解決他認為的問題,但實際上,他的理智分析和行動策略,都是不考慮情感的需求,也不接觸情緒的存在。

這種看似很理性、很乾脆的反應模式,不像情緒特性那麼拖泥帶水,但實際上,做出的反應和策略,卻可能忽視人性的情感層面,也會對人及對自己帶來情感缺失的對待。

而這種模式的危機是什麼呢?就是情緒在提醒他內在有些波動,或是提醒他情境有令他必須關注的危險和衝擊時,他忽略,不加理會,讓情緒無聲的默默累積儲存,直到超過緊戒線了卻不知不覺,因此人就直接陷落或崩潰倒下。

所以,對於情緒發生,切勿不理不睬,或放大渲染。這種過猶不及的因應方式,都可能造成自體的情緒災難,和平的接納自己的情緒發生,平緩的對應自己的情緒引發,以溫柔的關愛聆聽及撫觸,才是我們情緒可以安緩下來的關鍵。

~摘自【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蘇絢慧2018.12月作品(究竟出版)

 
arrow
arrow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