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和好:別讓過去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終止成為過去的受害者,活出健全完整的人生

蘇絢慧

  每個人生命中都曾經歷過些許傷痛,從一個拒絕的眼神,到一個需求的落空,再到肢體上受到攻擊等等經驗,都可能在我們心中形成傷口,而傷口若未被即時覺察而受到關照,則易造成日後生活許多層面的效應。這種未解決的傷痛,最容易偽裝成我們對某些情況的敏感,我們對某種特定人士的情緒反應,或是與最親近人之間的互動衝突與拉扯。

  大衛.里秋博士的這本作品《與過去和好:別讓過去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以非常有系統、具有深厚理論、不失親和性的情境說明,讓我們瞭解在生活現象場中,反覆出現的人際糾結情境,與讓人常感到挫折與強烈不舒服的痛苦處境,或許正是早期生命的心靈創傷,以一種激起強烈感受的信號,來喚得你的注意。畢竟,生命的本質,都是想趨吉避苦的,但若創傷遲遲未解決、未照護,則生命能量的耗竭與持續受損,便會讓真實的幸福與滿意的人生,越離越遠。

  而心靈傷口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持續性地在我們後來的生命發酵、引發一波波的創傷效應?

  大衛.里秋博士開宗明義就指出了「移情」的發生。「移情」的概念,一般多是在助人領域中討論,因為一位受助者(或被治療者),對於助人者(治療者)會以過去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受助經驗,來投射對於助人者(治療者)這樣負有權威位置的人的期待與情感(可能是愛慕也可能是厭惡),而這移情的資料來源,則可追溯到最早年和撫慰母親或管教父親之間關係影響與互動經驗。

  大衛.里秋博士在書中將這概念介紹給讀者,以一種更普及的角度,邀請每個生命深入自己的生活現象場,正念覺察那些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人際互動中時常不由自主就引發的混亂感受,還有那些說不出為什麼,卻與另一個人之間糾纏難解,或意亂情迷的感情糾葛,在在都有「移情」的影子、「移情」的發生。

  就以簡單想養寵物的這個決定,都可能在這個決定中看見「移情」的投射反應。因為我們在寵物身上,看見我們情感所渴望的「忠心」與「不離不棄」。而這是來自於內心曾經受過「不忠誠」的傷害與「被遺棄」的痛楚。於是,我們在和寵物的關係中,移情了這感情的需要,還有試著撫慰內心曾經受過的感情創傷。

  在人際的互動中,「移情」的發生就更為詭譎多變。我們可能在還未真正夠認識一個人之前,就開始投射出我們對於這人的某些既定觀點看法,並且我們很容易地在別人的某些非口語訊息或口語訊息中,自顧自地解讀對方話中有話的意涵是什麼,並且深信不疑自己的「直覺」。其實這些直覺的資料,便是「移情」。例如:我們從小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生長,體會過貧窮的不被尊重與被輕看的傷痛,我們便很容易在後來的生活場域中敏感他人的不尊重,與輕視的訊息,且認定自己就是因為沒有後台與靠山,常落入感覺到被鄙視或被否定的情境中,而深感憤慨或沮喪。

  這些常見的人際困擾,總讓人煩不勝煩,也讓人感覺心力交瘁,混淆與衝突的人際狀況後,人們最心有戚戚焉的感受就是:「做人好難,人生好累。」

  這些讓人無法意識到的移情,總是反覆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情境,被我們宿命化的解釋為「命運」。大衛.里秋博士透過這本書傳達給我們,透過辨識出投射與移情,有機會讓我們洞察出深層內在的過往傷痛。當我們可以釋放往日未解決的情緒與痛苦,並進一步接納與承認,我們才有機會將移情處理,不再以無意識的方式與未覺察的動機,繼續製造痛苦的情節。如此,我們也才能真正活出完整的自己,並建立健全與成熟的關係。

  雖然,我們不一定會以心理治療來協助自己真實面對過往傷痛,但只要我們有了覺察,意識到過往隱約影響著現在的許多層面,我們就能透過這本書接觸與學習真正治癒自己的途徑;終止成為過去的受害者,不再讓傷痛以無意識的方式進行著,讓生命有了真正的自由與滋養,完成成長與蛻變。

(本文作者為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博客來連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35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