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瓶優惠方案(請洽寶瓶:02-27494988):

      三本書合購優惠560元,單本79折-

      1.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關於喪親失落的傷痛

      2. 因愛誕生---關於成長歷程的內在傷痛

      3. 當傷痛來臨---關於陪伴他人的傷痛

3書DM.jpg    

 

博客來網路書店預購網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3539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 作者:蘇絢慧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2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249464
  •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正因為人生有真實的苦痛與傷害存在,
我們都需要有人陪伴,必須正視陪伴的關係……

  「從小帶我們長大的爺爺過世了。我跟弟弟在世上沒有家人了……」
  「爸爸的工作就快要不保了,我該怎麼對家人交代?」
  「怎麼辦?媽媽突然得了癌症,往後小孩子該怎麼辦?」
  「哥哥被兵變了,整天失魂落魄的,好擔心他會想不開。」
  「妹妹失戀了,因為感情痛苦好久,我該怎麼安慰她、陪她度過呢?」

  當傷痛來臨,我們常常感受到不安、無措,這種情緒黑洞不斷拉扯,讓人掩藏起自我真實的模樣與聲音,學會在關係中偽裝自己,不論是裝作沒事或故作堅強;其實,我們想要的只是陪伴而已。

  陪伴,是純淨的心靈接觸,情緒共振的狀態,覺察所陪伴的對象的處境,承接住對方心靈的過程。

  當你痛,該如何勇敢誠實的面對受傷的自己,向身邊的人吐露心聲?當你身邊的人面臨痛苦,該如何付出不缺席的陪伴關懷?這是一份愛的練習課題,獻給所有在陪伴關係中的人們,重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力與連結。

  繼《於是,我可以說再見》之後,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體會正在經歷痛苦、經歷過痛苦、走過痛苦創傷的人們,以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帶給陪伴者及被陪伴者最貼心的提醒。本書以十堂課為例,教導我們在面對生命的關卡之際,唯有調整自己有限的視野,理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以一種輕鬆的姿態豐富生命,才能用愛乘以無限大。

本書特色

  ◎ 繼《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因愛誕生》之後,悲傷療癒專家蘇絢慧又一感人力作,講述面對「傷痛」和「陪伴」的主題,引領讀者重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力與連結。

  ◎ 本書以十堂課為例,逐步探討陪伴關係的概念,學會陪伴身邊受苦、失落、不快樂、面臨傷痛的人。章末附有「陪伴的實踐(練習作業)」,提供讀者最貼心的心靈思考練習。

作者簡介

蘇絢慧

  投入助人工作至今十四年,特別聚焦在死亡與失落哀傷的議題上。近幾年也擴展到自我整合與生命療癒的領域,並關注關係議題。清楚知道心靈療癒工作是此生的職志,而創作工作是此生的熱情所在。

  生涯早期曾任美術設計人員、櫥窗設計師,後進入專業養成學習歷程,成為臨床社工師,生涯再轉換後,現今為醫療機構協談中心的諮商心理師。除了個人諮商服務工作外,也非常熱愛帶領支持性團體、各樣體驗工作坊,並投注大量時間在專業的教育訓練工作上。

  曾出版的作品: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寶瓶文化)、《因愛誕生》(寶瓶文化)、《死亡如此靠近》(大塊文化)、《請容許我悲傷》(張老師文化)、《生命河流》(張老師文化)、《這人生.繪本》(張老師文化)、《喪慟夢》(張老師文化)。

  蘇絢慧的部落格  gracesusu.pixnet.net/blog

名人推薦

  ◎ 謝茉莉(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感動作序!

  ◎ 王文秀(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王增勇(政大社工所副教授)、任爸(任明廷)、吳英萊(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祕書長)、吳美雲(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理事長)、張德芬(身心靈作家)、楊蓓(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副教授)、鄭夙珍(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副教授暨研發長)、鄭麗珍(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眾聲推薦!

 

----------------------------------------------------------------------------------------

新書自序

【序】  陪伴,找回現代人喪失的關係與關懷 

     這本書在我心裡醞釀了好幾年,終於開始著手進行,是來自我內心接收到越來越強大的呼喚,讓我必須要寫下這本書。這個呼喚,是我感受到現代人普遍的渴望一直落空能夠安心的感受到陪伴與理解。

在我和許多人的信任關係裡,我陪伴了許多當事人一同深探心底深處的苦痛與憂傷,在他們紅了的眼眶裡,我讀到了他們靈魂長久的寂寞,孤單,與說不出口的悲傷,和許多化不開的恐懼,那是長久以來,無人聆聽,無人明白,無人回應,以致無法言說所形成的一種沈默。

為了生存下來,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讓自己失去靈魂般的行走在這世界上,不再有感覺、不再有盼望、不再有渴望,讓自己以為可以若無其事的一直活下去,不讓別人看出來內在的空洞與支離破碎。但生命能量的耗弱,如果你覺知到,你會真實的知道,究竟你快不快樂,生命是不是有充實的滿足與活力。

我過去身為一位社工師,現今身為一位諮商心理師,我都在陪伴的工作中,看見與聽見許多人勇敢、誠實的承認,內在的缺乏與空虛無人陪伴,生命感受不到絲毫關愛,打從心底不相信自己是無條件就值得存在的一個人。在我陪伴他們一次一次接觸內在的過程,我很感動他們願意開始慢慢學習,開始體驗在陪伴關係中滋養自己,溫暖自己與照顧自己。然後,選擇重新擁抱生命,選擇相信愛。

這樣的感動,讓我深信陪伴的價值與意義。

   但不只是因為這些陪伴經驗讓我想要寫下這本書。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問我該怎麼陪伴一個受苦、失落、憂鬱不快樂的人。我還記得,一個母親,有著一直求職落空的兒子,在某一次求職又沒有回音後,慌亂的請我安慰她的孩子,她說:我不知道怎麼安慰他?我只能叫他加油,叫他該這樣、該那樣,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受傷又難過的他,他不想再聽我跟他說的任何一句話。

    而另一個女兒,在看見一直堅強持家保護孩子,從不表露出脆弱與受傷的母親,即使父親長年外遇也不影響家庭生活,卻在罹患癌症後出現了退縮,封閉與低落的沮喪反應時,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她好想叫母親就像過去一樣不要認輸、不要示弱,但這一次,無論說什麼母親再也無法像過去一樣的堅強與無傷。於是,她急切的問著:我究竟要怎麼幫助我媽媽讓她好起來,像過去一樣?

    她們都不是唯一慌亂不知所措的人。當環境越來越多逆境,失業率始終不降,自殺率與憂鬱症盛行率也總呈現高危險數字,天災人禍也越來越頻繁的時代,不如意而遭遇各樣失落挫敗的人將在生活中不斷湧現,可能在每個人周遭,都能看見幾個正在經歷痛苦與創傷的人,包括是自己。

    這讓我們不得不看見這時代最為貧瘠的地方,人的心靈。

我們的心靈,為了因應越來越艱困的生活環境,已不再能夠對人自然而然給出關愛。若沒有透過一些訓練與課程,我們絲毫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一個心靈受傷受苦的人,我們也可能沒有能力面對心靈受傷的自己。

我們可能用著從小到大被強迫灌輸的方式,不要感覺痛,不要喊痛,不要承認痛的方式,來強加告訴自己與他人「不要無病呻吟」、「不要強說愁」、「少沒用了」,試圖抹滅內心的感受,試著欺騙自己。

我們這樣對待自己,當然也深信不疑這種方式別人也該受用。卻絲毫沒有覺察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彼此之間越來越無法交流與談話,除了日常生活的作息,我們的心不想再與人接觸,與人接觸變得很累,只剩下空洞與疲乏的感覺。

我們就像一座座的孤島,活在同一空間,卻完全失去連結。

我甚至會遇到有人不以為然的問我陪伴能做什麼?不能解決現代人的問題,只有陪伴,有什麼用呢?

    這是著重成功、效率、快速的社會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多人無法感受與理解陪伴的價值與意義。只要求有效率的解決問題者,無法覺知到人與人之間不是只存在著問題解決,人與人之間,最為寶貴的其實是關係,與情感。

    而關係與情感,最根本就是從陪伴開始。就像流行歌曲唱著:「愛情,原來開始是陪伴….」任何關係都是如此,要能形成情感流動的關係,最開始都是從陪伴開始。

但曾幾何時,陪伴成為人最困難與最懷疑的事,好似沒有高深的助人技術與術語,根本不算是上得了檯面的助人歷程。又或者,乾脆把陪伴視為沒有建設性浪費時間的活動,是無能之人依賴情感保護的方式。大部分人還是堅信分析與建議,才是幫助人的最有效方法。

    我絕對不是要推翻與否定分析與建議的功效,只是,在沒有充分的認識下,無同理的情況下,分析與建議也只是自顧自的說,自以為給了別人教導與幫助。

    我們的社會,大多數的人喜歡做教導者,高談闊論自己的見解與直接給予他人評斷與意見,或是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強行灌輸在他人身上,要他人仿效,我們誤以為這是菁英與優越份子的表現,卻不知間接的否定他人的生命體驗,與漠視他人的感受想法。

在這本書裡,我最想傳達的概念是:陪伴,必須能從他人的獨特生命經驗中,「看見」與「聽懂」這一個人的存在姿態,以他為主體,靜靜聆聽與理解生命所經歷過的思想與感覺,以及生命如何活著,並且活到如今的過程。而陪伴者也需要是一個有完整個體的人,在聆聽與理解之下,感受到我和你之間真實的互動過程,體會到「我們」的同在一起,藉著連結與共鳴,創造真實的陪伴。

    我心裡有個盼望,希望這本書的存在,可以陪伴人找回與人靠近,與生命貼近的途徑,不再讓心困住,也不再以遠離他人、自我分離的方式,粗暴的對待彼此,傷害自己。

    希望我們可以讓陪伴,重拾現代人喪失的許多親近關係,也讓我們的心因此可以真實的感受到關愛的流動與溫暖,一點一滴的從內在體會到生命的滿足與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