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畫廊01.jpg 

今年上映了一部日本電影~告白,整部電影敘說著衝突,與反映出現代許多扭曲的人心及關係。(說到這兒,就感覺到日本社會與台灣社會都已發生類似的情況)

一位中學女教師(松隆子飾)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三歲女兒意外溺斃。結業式當天,她說出驚人的告白:「女兒是被這教室裡的學生殺死的!」這起被警方判定為意外死亡的案件,竟帶出前所未聞的駭人報復。痛失愛女的老師決定辭職自行展開調查,被她命名為犯人AB的兩位十三歲少年、一頭熱血的白目教師(岡田將生飾),還有寵溺兒子的母親(木村佳乃飾)一一登場。事件的真相究竟為何?看似善良的做法其實滿是惡意?!女教師的復仇計畫,在學生的心底種下了恐懼因子……

當今的校園,許多人形容成煉獄,本以為是最安全、最純真與最充滿希望性的地方,卻在許多複雜的因素交錯下,校園可能成為一個人一生最為創傷、經歷最大痛苦的所在。

近日,不論是歐美的媒體,或是亞洲,包括台灣的媒體開始關切校園的霸凌事件,特別是有了影片共享平台後,校園霸凌影像竟然也公然的被放置在其中,讓人不可思議。可是,青少年時期的殘忍與不顧後果的衝動性行為不是現在才發生,只是,過去不會被公然的放置在網路上(難道這是科技進步的後果?!),媒體也沒有太關切。

八年前,我隻身到英國遊學時,就曾經在街上受到三四位青少年的包夾,他們有人故意檔在我前方,有人悄悄的打開我的背包,還有人包夾我左右邊,讓我動彈不得。我算是危機性警覺高的人,立刻覺察不對勁,擺脫他們狂跑,跑到人群多的地方,穿進人群,再到安全點的地方。我邊跑邊把背包拿下來,用手拎,發現包包拉鍊已被開到一半。

經魂未定的我隔一天告訴我的語言老師,老師搖著頭告訴我,英國的法律非常保護青少年,即使我抓到現行犯,帶去見警察,警察也只是敷衍一下就放了他們,根本無法可管。所以英國人早就學到遇到非行青少年離遠一點。也因此他們的社會不法的事,被利用的青少年所產生的許多社會問題越來越多。

其實,要談校園霸凌現象,影響因素實在太多太廣,除了社會的功利主義、升學主義,以致缺乏人格養成,與性情穩定塑造,還有我們社會已經沒有核心價值與信念,人只追求歡愉與感官上的樂趣,導致對他人缺少同理心,也不再以溫暖與良善與人互動。語言虐待、暴力、支配與操控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對生命的空無感與失去意義感的集體虛無現象。因為生命無重量,在無法自重與自愛的情況下,任意傷害自己,也任意傷害他人。

這一代的青少年其實是誕生在物質世界。物質利益起飛,大人們急著追求與穩固物質生活的提升,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意願陪伴孩子,孩子只能靠自己的方式,聯盟外在環境的有力、有資源的人,來填補與滿足自己的需要。人是為需求而存在的,如果有人可以滿足物質的需求,滿足心靈的需求,人往往無法分辨後果,也無法控制住心理動力的驅動。

但其實,還有更嚴肅,與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就是我們對於情緒的漠視,與錯誤的對待所造成的影響。

美國情緒心理學家指出常見的情緒問題的發生(Ekman , 2004)包含三方面:

 

(一)情緒是合理的,卻過度強烈的表現。

 (二)感受到恰當情緒,卻以錯誤方式表現。

 (三)感受到錯誤情緒。

在第一種問題裡,指出的是合理的情緒,卻過度的表現。例如是,當我覺得被干擾或不被尊重時,我感到生氣與不耐,這情緒是合理的,但卻過度,具有張力的表現。這可能發生在情緒被過度壓抑的環境或家庭的孩子身上。當父母或大人過度的表現出理智,對於情緒的貶抑與拒絕時,不願服輸,或不願示弱的孩子,就會以強大的情緒來表現本來是合理的情緒。反之,社會也是,當社會過度的重視理智發展,而缺乏情緒的同理與關懷時,社會便會發生以強大的情緒張力來表達的現象。

第二種問題裡,情緒的感受也是恰當,但是因為情緒被輕視,或忽略、迴避,因而必須以錯誤的情緒來表現。以失落的反應來舉例,當人失落時,會感到痛苦、難過與種種面向的反應,這些失落的反應稱為悲傷。但是悲傷被視為無用的(人死又不能復生,哭什麼),或是悲傷被視為軟弱的表現(怎麼這麼愛哭,真沒用)時,人們被迫的採取錯誤的情緒來表現,例如憤怒,或是冷漠。這些情緒是為了掩飾內心所感受到的真正情緒。此種現象若持續不改變,我們的社會會越來越疏離與冷漠,每個人為了掩飾自己感受到的感覺,而錯誤的表現出其他情緒。像是,明明在說著痛苦與生氣的遭遇,卻笑著說,或面無表情的說。

第三種問題,是我個人認為最嚴重的問題,也是與校園霸凌有關的因素。什麼因素下,人會感受到錯誤情緒?深究瞭解,會發現感受到錯誤情緒的人大多處在受虐與受暴的情境中,或是一種扭曲價值的環境中。試想一下,當有孩子或大人被打、被凌虐過後(有時成人色情片也會有類似情節),另一個人卻是哈哈笑,一臉滿足與愉悅時,會讓人形成認知衝突與混淆:以他人的苦痛來換取快樂,原來,以權力讓一個人受苦,是一件很屌很酷的事。而研究也顯示,當一個人生長在缺乏溫暖與同理心的環境時,其內心是無法具有溫暖,也無同理心能力,並且,若人的幼年有受虐受暴經驗,由於身體與心靈失去界線(別人可以任意傷害我),他也會失去界線的施虐或施暴他人。簡言之,幼年時(一個人成長的黃金關鍵)沒有被維護身心界線,任意的被威脅、被控制與支配,成長過程中任意的侵犯他人是較容易發生的。如果,再加上感受到錯誤的情緒(凌虐他人是好玩、我會高興的事),那麼產生的個人問題、家庭問題與社會問題將會不停的衍生下去。

今天,為什麼校園霸凌會需要被重視,因為那將在不久的未來,讓整個社會負上慘痛的代價。如果司法、警政、內政、教育領域不做積極的探討,與有建設性的改變,那麼不用太久,我們將進入失序的社會,與人人自求多福,不再彼此信任的社會。如果,凡事只求輔導、社福領域來消極的對應(實質上輔導與社福系統是最沒有權力,也是政府與教育體系規避責任的代罪羔羊),那麼,我們只好共同承擔,讓社會背負更慘痛的代價。

我曾經接到幾位在校園被霸凌的孩子(請不要再認為只是被欺負與被惡作劇)需要進行創傷處理,當我看見他們讓我看的同學的污辱言語(網路上散播),我的身心也受到震撼,與強烈的不舒服,與萬分沈重。那些語言不再只是就事論事,而是把父母與個人都加以污辱,用許多的「性」字眼發洩及攻擊式羞辱、威脅,來自以為是正義的一方,因為自以為是正義,也就合理化自己所做的傷害之事。

當我們社會已經為了經濟、為了物質生活而長久對人心人性養成失焦的此時,我當然希望一切都不太晚。在大家集體的關切與社會的改造下,價值信仰的影響與倫理的重建下,希望再下一代的孩子不需要再經歷進入校園有如進入煉獄的恐懼與擔憂。

我們的孩子真的需要被幫助,我們的社會教育需要進化。大人們,是否可以聽得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