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緣:悲傷療癒講堂是我想藉著網路世界的方便性,把我對於失落悲傷的了解、探究及專業部分做一整合,讓沒有機會上這一門課的人,或是沒有機會接觸的人,可以從文字中建構屬於自己對於失落悲傷的知理,並回溯整理自己的失落經驗。

 

何謂悲傷 

 

當我們在談悲傷時,一定先談「何謂悲傷」?悲傷的英文原字為「Grief」,Grief有失喪之慟、哀傷、喪親的意涵,擴充來說,是一種原屬於自己的,與自己有關係的,曾經擁有過,卻被剝奪,不再復有的感覺


也可簡單的說,悲傷,是因為有所失落。因此在談悲傷之前,又必須先了解為何有「失落」。


失落(失去)其實是無時無刻發生的,只是有時候,失落的部份很細微,或是失落的發生是自己的選擇,以致於我們沒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其中。往往會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的失落,是一種巨大的失落,甚至衝擊到生活安定度,感覺到一種生存危機的失落,才會喚起人們的注意。


生活的大部分時刻,為了生存競爭,為了適應社會,我們把絕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擁有與獲得。一般人都想要成功,想要生活條件的安穩,而資本社會的遊戲規則也是為我們建構這樣的過程,自小的競爭,設定目標,和別人競賽,在分數上較量,每一部分都在釋放一種訊息:你可以競爭(有競爭力)便可以獲得與擁有。

 

資本社會的影響 

 

最近看了一則笑話:


兒子問爸爸:爹的,為什麼我們的房子這麼小?

爸爸回答兒子說:因為我們家沒那麼有錢,所以不能住大房子。

兒子再問:那怎樣可以住大房子?

爸爸就又回答說:要好好用功讀書,考上好學校,有好工作,賺很多錢,就可以買大房子囉!

兒子又問爸爸:那爹的,為什麼你小時候不好好用功讀書??


這笑話感覺童心的有趣與單純外,反映出資本社會的假設,當你一切有競爭力,夠強夠有能力,你就可以擁有你想要的一切。


我們的社會便是瀰漫在這一股力爭「擁有」的氣氛中。而自然的,若是你無法擁有,擁有不了,很快的,我們的認知就會推理出「因為我沒有用」、「因為我不夠好」….


以致於「失落」與「無法擁有」都成為人們心中自我貶抑,與自我批判的一項證據。我們心中會泛起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夠好,我怎麼可能無法擁有……一定是我不夠好…..

 

扭曲的勸慰 

 

而我們社會也彌漫著一種勸慰來轉移人們對於失落的感受與反應,就是以「比較」的方式來讓人們接受自己的失落,或是壓抑對失落的感受。像是,你還有父母,為什麼要為了和一個人的分手痛不欲生?你比起其他沒有手腳的人來說還有手腳,為何要為了沒有工作這麼沮喪?你的媽媽對你雖然不好,但比起沒有媽媽的人來說,你還是幸運的!


這些說法都是要人壓抑感受,與用強大的認知說服自己:自己的經驗不算什麼,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也不算什麼,這一點都不重要。


畢竟這是我們文化的一部份,大家也就司空見慣這樣的勸慰法。


但是,人們忽略與漠視了何以對這個人而言,這樣的失落會導致他如此巨大的反應。不是所有失落我們都這麼有反應,不是所有失落,我們都無法克服與承受。如果一份失落,對於這個人而言有如此巨大強烈的衝擊,往往這一份失落不僅造成一種生存上的破壞,也形成了適應上的困難與壓力。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因為失落有輕重大小,悲傷也就有了強弱度。當失落越重,悲傷的感受也越強烈。悲傷,是因應失落而來的反應,包括了生理上的反應、認知想法上的反應、情緒上的反應,與行為的反應。其實還有,人際的反應,與社會上的反應。


可說是漣漪般的從小範圍,慢慢的往外擴散到大範圍。


所以說,若是重大的失落,豈是三言兩語的勸說,或是某些道理就可以撫平與抹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