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連結蘇絢慧的臉書個人專頁: 蘇絢慧的分享空間

www.facebook.com/grace.su.counselor

undefined

這專頁是蘇絢慧個人的寫作分享平台,包括隨想書寫、閱讀分享和資訊分享..等等。

歡迎你的閱讀,及訂閱(按讚)。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954610_1041116965901084_5510876463219054611_n.jpg    

 

在Facebook成立頁面:失落、死亡、哀慟社會支持網絡

名稱為:同哀傷  (取自聖經:與哀傷的人同哀傷)

http://www.facebook.com/Loss.grief

希望讓承受悲傷失落的人,有一心靈停靠站。並在這裡相互支持,知道自己非孤獨一人。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你夠喜愛自己嗎?你夠接受自己嗎?

什麼是自尊?它代表著對自己的喜愛及尊重程度、自我的價值感,自我接納及自我滿意程度……等。

讓我們透過一些問題,了解你目前的自尊狀態。你覺得自己夠不夠好?喜歡自己的程度有多少?請你保持放鬆的心,以直覺的反應選擇答案。這些問題需要你透過積極的想像來融入情境。

也許你會發現你跟預想中的自己不一樣,或者的確處於其中描述的狀態。歡迎把測驗結果給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來一起更了解自己吧!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隨手可得的自我修復術#0503上市

測驗連結:
https://www.suncolor.com.tw/event/selfesteem/
 

文章標籤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n-person-people-emotions.jpg

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是我們存在,必然也存在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除去情緒,除非我們切除大腦。但我們可以透過大腦皮質的思考及理解分析,試著和提取情緒的情緒邊緣系統,做有效的連結和溝通,達到合情合理的因應策略。這是歷練自己理智和情感整合的過程,必要的練習。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效的讓這兩者連結、整合。許多時候,整合的阻礙,來自每個人的情緒反應模式。

當我們產生不安全感所引發的生存焦慮時,例如:「覺得自己很糟、覺得自己很沒有用、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重視、覺得自己卑微弱小、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活下去」等等,若我們無意識的,任由這些意念引發各種痛苦的情緒而不自知,那麼情緒通常會自動化的引發,不斷被提取出來(因為意念沒有鬆動及改變的空間)。當情緒累積到一個超載的量時,就會自動爆發、發洩,像是水庫洩洪一樣。身心會知道,再不洩洪,情緒水庫就會爆破了,個體就要崩潰了。

而往往這種任憑情緒不斷引發的個體,同時還會沒有意識的讓情緒記憶不停反芻,透過回想情緒事件的細節,無法克制的不停回想,而引發情緒的擴大和累加。那麼可想而知,情緒會漸漸的化為巨大的能量,也就是情緒被放大過程,偏離客觀事實,而扭曲成一個巨型的大怪獸綁架我們,使我們無法行動,或是覆蓋我們,讓我們猶如跌落深淵或墜入大海一樣,遭遇滅頂。

另一種情緒模式,就是一感到有情緒發生,無論是自己的情緒或別人的情緒,就立刻覺得「有危險」,因此必須強力的壓制情緒的發生,透過冷漠的運作,無感的反應,讓自己不要知覺到情緒的存在。這樣的情緒模式,會讓自己和情緒的關係,越來越疏離,甚至從疏離到斷裂,連他本人都非常相信,自己根本沒有情緒。

通常這樣的人,看似很理智,也很能在事件的情境中,立刻分析優劣好壞的情況,或是立即性的產生行動辦法,馬上的去解決他認為的問題,但實際上,他的理智分析和行動策略,都是不考慮情感的需求,也不接觸情緒的存在。

這種看似很理性、很乾脆的反應模式,不像情緒特性那麼拖泥帶水,但實際上,做出的反應和策略,卻可能忽視人性的情感層面,也會對人及對自己帶來情感缺失的對待。

而這種模式的危機是什麼呢?就是情緒在提醒他內在有些波動,或是提醒他情境有令他必須關注的危險和衝擊時,他忽略,不加理會,讓情緒無聲的默默累積儲存,直到超過緊戒線了卻不知不覺,因此人就直接陷落或崩潰倒下。

所以,對於情緒發生,切勿不理不睬,或放大渲染。這種過猶不及的因應方式,都可能造成自體的情緒災難,和平的接納自己的情緒發生,平緩的對應自己的情緒引發,以溫柔的關愛聆聽及撫觸,才是我們情緒可以安緩下來的關鍵。

~摘自【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蘇絢慧2018.12月作品(究竟出版)

 

文章標籤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的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與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的、非理性邏輯的,像是「世界上的每個人應該都是好人,他們都會愛我、喜歡我」「這個世界是溫暖和充滿關懷的,一定會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或是「這世界不會有惡意和欺騙,至少遇到這種事的一定不會是我」⋯⋯

  這些偏頗的單方面想像—覺得世界應該如伊甸園般,既純真又美好,良善又充滿溫暖—是生命一開始如白紙時,對這世界一廂情願的認定。但是,畢竟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即使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但這份幻想的破滅,必然會因為這現實所存在的嚴苛及殘酷屬性而發生,而面臨。

  因欲望和需求不同,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格樣貌。而彼此之間的衝突和對立,則打從有人類以來便一直存在,從未歇息或終止;人的一生,也自然脫離不了遭受現實的打擊、領受幻滅的洗禮。 在所謂「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中道出的人生真相,正說明人若想真正體悟出個體生命的蛻變力量,必須從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鬆開對這世界理想完美的想像開始。讓自己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也真實地接觸他人並認識自己,如此才能在活著的時時刻刻裡,透過與這世界的衝撞及相處,淬煉出屬於自己內在的領悟和智慧力量。

  然而,有些人卻在成長的過程中停滯不前,以一種儀式般的自我暗示及自我設限,讓自己不斷存在於某種情境、重複上演著某種人生情節,不停地加深對人生的無能為力,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沮喪和厭惡。同時,視自己為「沒有資格參與這世界的人」,或是認定自己在這世上只能扮演某些卑微、不幸的人物。

  這是值得探討的主題:是什麼樣的心理防衛機制及心理模式,讓生活像無止盡的歹戲,總是重複著「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呢?

  為何一個人無法停止將自己設定在「善良卻可憐的我啊!」的位置呢?
  為何在他的所言所行中,這世界完全化身為一個夠凶狠、夠心機、夠不良及實在骯髒噁心的存在呢?
  為何他所對應的別人,全都變成沒良心、惡劣、嫉妒、霸道、強勢,欺壓他的惡棍呢?

  透過心理觀點的凝視和探討可以知道,這一切正顯示著個體的內在生命存在著分裂,且他曾經歷的失落和創傷情緒難以整合。為了確保所感受到的自己是「好」和「善良」的,就必須切割和去除他所不想經歷的、不想承認的那些內在之「惡」與「壞」。於是,「惡」與「壞」必須投射於外在世界及他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

  至於那些自己對「好」與「善良」的定義,則是以有限認知(幾近心理偏執的狀態)歪曲認定的。像是:  

  「對他人抱持慷慨及情義相挺,就是善良」;
  「不拒絕別人,就是好人的表現」;
  「人家有需要,就該幫忙,不顧一切地對別人好」;
  「不要反駁、不要衝突,做個乖順的人就是孝順的表現」⋯⋯  

  這些認定要求自己極力維護這些信條與道德需求,並在生活中毫無選擇執行這些待人處事的方法,是為了確保自己在別人心中,是獲得認同的好人、善良的人。

  然而,這些對「好人」與「善良」的定義,往往來自幼年時期,從孩童的眼光和角度所見的世界及他人,將其做為自己的標準所做出的認定與判斷。

  這些認定及判斷,可能來自幼童時期的某些情緒衝擊事件,或是因某些人際關係上的情感創傷及失落所設下的結論;也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的灌輸與塑造,以形成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存自保機制。然後,為了證明自己能挽救並避免幼年時所經歷的傷害或痛苦,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沿用了這些信念和防衛機制,並置入於人際關係,不得不重複著某些人際關係的互動情節。

  可是,往往那些「自以為」或「一廂情願」,才是讓我們受困、反覆受傷的原因所在。

  這本書,就是要和你談這件事。目前為止,你是否曾反思過:自己因為在家中有怎樣的處境、怎樣的成長歷程,建立了什麼習以為常的生存模式,並形成了你什麼樣的性格、組成了怎樣的內在系統(情緒模式及思考模式),來面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如果你常感覺到自己內心受傷、受挫,又苦不堪言,那麼,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埋怨這個世界和他人,或怨恨自己的生命際遇是很容易的,但這些方式並不能讓你停止「覺得心裡很受傷」,也無法讓你從受傷的情境中強壯起來。

  當然,更不會因此讓你尋得一位拯救你的英雄,成為你永不懼怕再度受傷的靠山。如果,你真的想終結自己的內傷情緒,你最需要的,是清楚看見什麼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會讓你輪迴般不斷跌落內心陰鬱的深谷,並覺察出這些模式如何讓你的傷口反覆發炎惡化,始終結不了痂,無法癒合。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傷口,例如皮膚發炎,若是反覆潰爛,或有總是癒合不了的問題,可能是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自體的免疫力和復原力太弱,以致細胞沒有足夠的修復力,以做為癒合的後盾;二是個人行為造成的,例如:傷口護理過於粗心大意或根本不以為意,更糟的情況是反覆刺激傷口,甚至是撕裂它。

  人的心理情緒傷口亦然,若自己的修復力及照料能力不夠,又反覆地打擊自己、讓自己受挫,便會雪上加霜地累積更龐大、更糾結的痛苦情緒。那麼,心理傷害將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這本書,我希望給讀者兩個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對待自己的受傷情緒,或面對挫敗打擊時,應該試著學習兩件事:  

  一是學習正確照護內心的情緒傷痛,調節及釋放你的情緒痛苦,同時避免進入惡性循環的情緒傷害中。 二是避免用舊有的習慣模式,讓自己反覆受傷,並無意識地使自己受傷的情緒擴大失控,以致擾亂並擊潰自我,讓自己陷入無明黑暗中,迷失了人生方向。  

  即時救護,是我們對性命維護最普遍的觀念;但對人的心理而言,即時救護也同樣重要。所有的生命救援都著重在「黃金時刻」,及早對內心那些受傷的情感採取正確的救護方法,並具備完善的健康概念,同樣是愛惜性命、妥善照顧自己的重要養生之道。

#本文為蘇絢慧2018年12月新書《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前言

 

本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708

 

undefined

 

文章標籤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834568_1734651523449927_583005611_n.jpg

很多話,你哽在喉嚨,無法說出。

你找不到語言,無法拼整出任何語句,述說出你內在的感受,和發生在你身上的遭遇。

你不是沈默,就是微笑,用這樣的方式,替代說明,也迴避交談。

你真的沒有話說嗎?你的心裡真的沒有任何感受嗎?你真的不希求有人懂你的傷、你的苦嗎?

當然不是。你知道你需要支持,你也需要被懂,如果有人可以不讓你擔心自己失禮,或是擔心被看輕,或是什麼其它的後果,你也好希望可以來一場坦白大冒險。

但弔詭的是,你知道你有滿腹的委屈和辛酸,你卻不一定知道那一團團纏繞在一起的,究竟是什麼?

或許,是一種很深很深累的感覺。累到說不出話來,累到無言以對。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被理解的黑暗,唯有愛能帶來曙光

MP900438609.JPG

                

你的人生是否也深藏著一種他人很難理解的傷痛?那份傷痛,是一種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知道你正在承受,也沒有人能夠深刻懂究竟那有多麼苦痛。

你置身在黑暗裡,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你不像一個「人」的活著,你最好麻痺你的感受,對你所經歷的毫無感覺。如果你有所感覺,除了疼痛和不堪,你還能感受什麼呢?所以,你還是封閉了感覺,讓自己不像一個「人」的活著,乾脆當一個冷冰冰的工具。

你甚至不知道該不該期待有解脫的一天?還是,不要多想,以免一旦要反抗或逃跑時,反而遭受更大的折磨和痛苦。

 《不存在的房間》說的是一個這樣的故事:沒有人知道的折磨和虐待,在這世界上的某個空間,天天發生。不僅無人知曉,也沒有人能伸出援手,挽救那些受創受痛的遭遇。

 五歲的男孩傑克,從出生那天開始,就活在一個不為外人知道的房間裡。他與母親裘伊相依為命,未曾見過外面真實的世界,所有對於世界的瞭解,都是從電視節目或母親說的故事中得知。

文章標籤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題:「為什麼我常害怕自己不夠、不好?對於要向人坦承真實的自己,就覺得別人一定因此不喜歡我,輕視我。要我面對真實的自己,就更難了,我看見自己只覺得厭惡,恨不得自己消失算了,又怎麼可能會從心裡喜歡自己呢?這根本是辦不到的事。」
 

回應;


你的低自尊人格,及高自尊需求,讓你更容易迷失在這種「偽裝」的遊戲裡,裝闊、裝凱、裝富有、裝上流社會….都是為了掩飾你內心虛空的自我價值感。除了靠外在包裝,你根本不相信你的內涵,有什麼能值得被肯定及被尊重。除非擁有主流價值所指稱的成功條件,否則這社會的人,又怎麼會重視你?又怎麼可能會尊敬你,給你尊崇的待遇?

愛面子的人,也愛權力。擁有權力,讓他可以掌握及控制更多的人及事物,也就能更鞏固他那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及位於高階的權勢感。這都是亟需表面形象的人,所要追求的渴望,以條件和權勢來要求他人滿足自己無止盡的高自尊需求。

所以阿德勒說,那種拼了命的追求優越感的人,無法停止不斷證明自己優越的人,都是出於內在有著無法被自己處理、安頓的自卑感。因為在非常小的時候,曾經經歷過卑微,經歷過被嘲笑和輕視,於是,在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傷口,咬緊牙關的告訴自己:絕對要擺脫這種生活、這種遭遇,這是多麼令人痛苦的感受。

以致,後來在人生的諸多選擇上,都往能讓自己擺脫卑微辛酸,趨近風光亮麗的方向走。但是,努力的經營生活,追逐條件之後,如果是從內心真實的為自己喝采,肯定自己的努力和能力,那麼實現成功的自己,該為自己帶來的是充實的尊嚴,和轉化羞愧的自卑感為自我滿意才是。但往往人們的心理,並不是這樣發展的。許多人所追逐的條件,其實是建構在「變動」的外在事物上,例如:「因為嫁娶了豪門」、「因為買了名車」、「因為有錢奢華」、「因為有優秀頭銜職稱」….用這些條件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然後用盡一切代價,也一定要撐住這些外表條件,一旦有了閃失或落空,都會成為自己人生的夢魘,也會從本來以為站立的雲端上,摔落在地,粉身碎骨。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