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18934.jpg  

  

現代人遇到越來越多環境挑戰與生活變化,許多的人際互動與關係也令人感到困擾與疑惑,為此,協談中心規劃一系列關懷社會的心理衛生免費講座,希望帶給民眾一些社會與心理的瞭解,歡迎助人相關工作者或對此主題有興趣的民眾參與。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101年心理健康免費講座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750067325b.jpg

http://www.booklife.com.tw/asp/showbook_cart.asp?bookid=P0700093

 

絢慧為本書寫的推薦序

 

從「罪行」,認識與面對真實的人性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w_sv-t021.jpg  

同理心無疑是修煉陪伴功夫的基礎,就像是學習任何武術功夫前的蹲馬步。失去了同理心,陪伴等於沒有發生。

任何人要能走進另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中,貼近他的經驗,在那些片段、零散的敘述中,或模糊難懂的姿態中,對他的生命經驗仍然保持開放,願意帶著自身的情感、感受力、敏感度去體會與靠近,這並不容易。這關係到傾聽者、參與者自己是否也能接納自我在生命有所情緒經驗時的內在歷程,無論內在經驗到何種情緒感受,都不以消音、抹煞、註銷來處理,也不視為是不重要的小題大作

事實上,深度同理心能敏感到細微與隱微的情緒變化,體察這些細微而隱形的情緒變化,才更能看見一個人的獨特性,也更深入的理解個別性的情感,而不是只用「公共樣版」、「公播版本」來解釋人的情感生活與情緒內涵。

能有深度同理心的陪伴者,本身必須能夠敏感於自己情緒生活的細微差異及內在感覺而不為苦。這樣的敏感,能讓陪伴者對自身所產生的衝突或非合理行為有較多的接納與覺察。而不會因著自身的恐懼、衝突與想要對抗,而對抗了求助者所正在經歷的恐懼、衝突與非合理反應。

對自己有高度同理的陪伴者有較佳的能力可以瞭解並調整改變自己的內在反應,也較能夠將專注的陪伴他人深入探索內在反應,而非僅注意在外顯的行為或外顯的問題上。

有一大段時間,即便現在亦然,為了想要持續的磨練我自己的同理心,想更專注的看清楚各種情緒起伏、擺動與內涵,我總是把自己生活中的隱微心情拿出來仔細觀看,細細的體察與辨識自己的情感究竟處在哪個位置、哪個狀態。這樣的舉動讓不知脈絡的人受不了,覺得我真是一個庸人自擾的人,這點情緒也不算什麼,過去不就算了嗎?為什麼要專注定睛觀看呢?

像是我有好幾年專心關注自身的悲傷經驗,而步上悲傷議題的寫作與專業工作上。我總是不厭其煩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描述著悲傷經驗中人的情緒變化,與持續性的觀察悲傷中人的情感需求與反應。然而,我仍會或多或少接收到人的訊息:「妳真的很感性,一點點小事人家覺得沒什麼,也會被妳提出來寫」、「妳太敏感了,這樣對妳生活不好吧!」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分享:取自【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第九課  陪伴者的自我關愛

 花.JPG  

 陪伴者若要樂於陪伴,必須源自於他是一個懂得如何滿足自己快樂與需要的人。因為他懂得滿足、回應自己的需要,也懂得如何讓自己感受到愛,於是,他會深刻的理解別人也有想要獲得滿足的需求,也能相信幸福與快樂是真實的感受,是能從充滿關愛的關係中獲得,不是只能想像,也不是奢望。

如果,一個陪伴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實現也能體會受關愛的感受,那麼,在他的經驗中,便累積了有品質的陪伴經驗值,不是想像、模擬,或演練,而是真真實實就在他的生活中被實現了。那麼,他所傳遞出去的陪伴便能再創造這樣的品質。

但許多情況是,一個沒有被好好關愛,沒有被愛滿足的人,成為一個照顧者或陪伴者,不能選擇與拒絕情況下,就開始要為他人付出關愛。

這就像是掏空,本來便已缺乏不足,還不斷的支出,終將會讓一個人的身體與心靈感受到嚴重的失衡,而產生諸多的困擾與關係糾結。

最常聽到的就是:「我都為你做成這樣了,你還在怨我什麼?不滿意我什麼?」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j0427831.jpg    

 

‎本週五(5月20日)晚上七點,我上中廣live節目:黎明柔小姐主持的「人來瘋」。歡迎大家有空收聽喔!


另外,還有肯愛協會的廣播節目(週日播出),及台北電台節目,本週也都會有訪問,只是不知道正確播出日期。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004-2.JPG  

 

今天有一場演講邀約,在演講結束後,因為一些互動,與一些對話,我很清楚的認知到:我回不去了.....

回不去單純的做一個社工師。因為我知道我的思維與關切都改變了。我面對人、面對自己的態度也改變了。我已不是處在一個被動被塑造的狀況裡,"努力"的想成為一個被人認可的社工師專業者,或是"心理師"。而是,我已是主動的在形塑與建構屬於我自己專業風格的"人"。

無論他人如何看待我是不是、像不像某個專業角色,但專業角色不是我,這是我清楚知道的。這只是我在這個世界運行,在這個社會運作的一種身份,如此而已。而關於這些專業該如何在這世界,或這社會運作,又該以何種方式運作,不是我這個小腦袋瓜好奇,與重視的(相信有其他更適合的位置與階層會去思考這類問題)。

我只是,很清楚的知道,即使我有兩張證照,我都無法回頭再去做過去的那個角色。我看見我的在乎與掛意,都不是這個專業領域在乎與掛意的。這個領域無法真正的做我想做的,除非我去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與屬性。

我做了這兩種專業,也受過這兩種專業的教育訓練養成,我也越來越清楚的瞭解這兩者的不同,雖然很多人把這兩種放在一起談與比較。但對我而言,他們清清楚楚的不同,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焦點、不同的策略與途徑。而專業語言與專業倫理也各自有其關切的部分。

至少,我所接觸的兩種領域的教授,風格與語言,包括教育學生的態度,也十分迥異。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再兩天,母親節到了。而現在聽聞一個年輕母親的消逝,為她的母親帶來永恆的悲慟,也為她的孩子帶來生命恆久的傷痛。


我便是一個從小沒有母親的孩子。那樣的傷痛,不是來自關係的糾結,而是來自關係的空洞;那樣的傷痛,不是來自關係的傷害,而是來自無法改變的遺棄。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非常不好意思,但是為了讓"陪伴"成為這個社會關心的議題,也為了讓陪伴的社會文化有一番改變,請大家支持絢慧的新書《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有幾個方式請大家協助:

1. 請到博客來的網頁上,在右邊的"讚",點擊。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3539


2. 請在讚的位置上方,再點選發佈在您的Facebook,或其他即時消息網頁上。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