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當你無法對自己誠實,「痛」會給你答案


  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我走進了「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準備聆聽我的身體檢查報告,也在這一天,我近一年來的體重異常、疲憊乏力,算是初步確診,雖然還要再進行腹部超音波的診斷。

  簡單地說,就是我已在「糖尿病」的高危險群裡,有糖尿病前兆症狀,再加上肝炎,可說是整個代謝系統都壞掉了!

  身體有一年的時間(二○一五年七月開始),出現許多警訊,像是時常莫名發燒,一陣冷一陣熱;或是疲倦異常,怎麼睡覺或休息也感覺不到體力有所恢復。更是常常頭暈、昏沉,腳步沉重無力。

  這些情況常是無預警就發生。記得七月某日的大熱天,我突然感受到冰寒襲骨,疼痛欲裂,唇齒之間不停顫抖,身體也完全控制不住,一直想屈縮,一步路也走不了。莫名發燒,身體內部器官也不時發炎,卻不知道病源。

  因為我太會「忍受」,加上害怕等很久、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看到醫師、做到檢查的心理,我拖著十分不舒服的身體,煎熬度日。所以,當我終於走進門診,就表示我真的覺得情況開始失控,覺得自己的身體快要瓦解崩塌了。

  反覆檢查後,從醫師的口中,我終於得知身體「確實有狀況」,當下的心情很矛盾。

  一方面,總算找到身體長期疲憊的答案,有了這個答案,「痛」就能被對症解決。另一方面,我卻無法抑制地感受到難過及震驚,頻頻出現:「大家都是這樣過日子,為什麼就是我出現狀況?」「我的生活為什麼要被迫改變?」等等抗議的念頭和情緒。

  同時,理智又不斷告訴自己,必須徹底調整生活,過去的生活習性也必須改變,否則,誰也救不了我。可是,心裡那個想要隨心所欲、不想受到約束的我,有許多不甘願,老是想著:「不能再過以前的生活、不能再隨心所欲,那日子還有樂趣嗎?」而陷落在埋怨中。

  但「自我」立刻又補上「現實」資訊,浮出另一個聲音說著:「你以前的生活不是樂趣,而是消耗;不是有生活品質,而是已經一團亂和糟。所以,你才會『整組壞掉』。現在,是你重新建立新生活的機會。所謂真正的隨心所欲,必須是輕鬆且平衡的,真正擁有健康的,那才有意義。」

  就這樣,在三、四天裡,我都在進行自我思辨,同時還必須調節心中湧現的複雜情緒,不論是憤怒的、不甘心的、委屈的,或是失落的、懊悔的、愁煩及擔憂的。

  好不容易,我終於接受了:我該為我自己重新過好生活,讓身體有個修復,也重新為自己找到生活的平衡。因為,能為這一切負起責任的,只有我。

  我一直是個不斷想嘗試新事物、進行新計畫的人,手上的計畫總是多頭並進。但是,如今的我已深刻感受到,我的體力和能量,都持續下降中,即使再有興趣的事,恐怕也無法做好!

  這迫使我必須痛定思痛,了解這些「痛」,究竟要告訴我什麼?如果我的生活真的是平衡的,或是幸福的,那為什麼我會有「痛苦」呢?

  然後,我深刻地領悟,當你無法對自己誠實,「痛」會給你答案。

  非常確定的是,接下來的日子,我必須留給我自己,陪我自己「好」起來。就像是人生下半場再開始前的「暫停」,為自己慢活,也學習聆聽身體的聲音,更要好好為身體進行必要的清理和整頓。

  然後,回歸生活,用自己的存在與生活好好對話,學會專注在自己身上,檢視過往的日子,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真正為自己創造「適合的生活」;不再誇大自己的能力,也不再漠視自己的需要。

  我很清楚知道,生病這回事,若我不將自己視為「最親愛的」去關心及照顧,又有誰該負責呢?

  這樣一來,這段生活的重整期,就更是勢在必行了。

  我不斷回想,我是怎麼把自己「用到壞」?用到積勞成疾?

  生病的意義,正是在於告訴我「生命失衡」的訊號。

  勉強的、超支的、過度付出的、努力太久的……都讓人耗損殆盡。

  精神的、生理的生病,都讓人無以迴避地要「面對自己」。

  還有什麼比「生病」更能教你「面對自己」?教你面對長期以來的關係傷害?

  我們可能常常想的是「拒絕別人很不好意思」,也總是在乎「別人會失望或難過」,更多時候,我們想著別人的需要……卻很少想到對自己的虧待、對自己的抱歉,還有對自己的殘忍。

  過去的十多年,我一直認為自己「能量很大」,想完成的事,都能夠在歷程中完成,總是不自覺地把行程排得密不透風。

  在醫院工作的生涯中,幾乎沒有停頓的時間,任務與任務之間,都只有十多分鐘的喘息。那時奔走的地點不只醫院,還有各校園、基金會、協會……

  即使旅途上暈眩反胃,有幾次甚至在飛機上畏寒發燒,一到工作崗位還是要抖擻起精神,所有的腎上腺素都積極運作,讓自己將任務完成。

  腎上腺早已倦怠,新陳代謝功能也變得微弱,體型呈現老態龍鍾。

  對於這樣的自己,哪能再批判指責呢?只有無限心疼和抱歉。

  生病,並不是壞事,而是一份恩寵。讓自己停歇,學習安心、安住,與自己同在,調節自己的失衡。

  即使很難過,難過地流著淚,也能隨自己的淚慢慢引出那些積壓在身體內的疲憊。然後,陪著自己接觸有益的滋養,溫補自己,滋潤自己。

  能夠體會自己的限制,何嘗不是放過自己,接受自己的脆弱呢?

  我們的人生,不只有病痛之苦,還有各種生命過程的痛,總是無以避開。生離是痛,死別是痛;成長是痛,衰老是痛;愛戀是痛,空虛失去自己,也是痛;失去摯愛是痛,渴求不得愛更是痛。

  每一種痛,都有一個破碎的自己,破滅的幻想。

  淤積成傷,積傷成害,則成痛。身體上,我們知道「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心理上也是。當我們無法疏通情感和理智中的分裂癥結,無法把執著的渴求鬆動,無法接納真實的情境和真實的自己,都會讓我們因為阻抗生命的際遇,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痛苦,令我們痛不欲生,失魂落魄。

  這一本書,我透過幾個影片的故事情節,來談人生的痛、生命的傷。我始終相信,生命的方向,不是要受這些苦痛傷害,而是要讓我們真正學會療癒,為自己的生命療傷止痛,讓自己的生命來得及成全自己所要的幸福。

  而每一份痛裡,都有我們想避開的真實和自己,以及所欲逃避的人際真相。

  如果我們懂得認出這些傷,勇敢承認這些傷的存在,或許才能開始無懼於面對自己。真誠地為自己清理內在的傷口,將淤積潰爛的傷痛,慢慢引流,緩緩修復。允許有一個好的契機發生,完整療癒自己,無論是身體、心理,還是靈性。也修復我們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和與這世界的連結。

  沒有健康的自我,我們就難以建立健康的關係,也難以和世界保持暢通的連結。離群索居、害怕受傷、恐懼不安,占有、剝奪,甚至隔離封閉,都是人類常見的受傷狀態。這世界並不完美,我們免不了會受傷,然而,受傷之後,會有療傷的過程,我們是否能從中真正明白生命如何療癒恢復,才是更重要的過程,而不是停滯在「受傷」的階段而已。

  願我們在痛苦之後,終將如泰戈爾所說:

  當日子末了,
  我站在你面前,
  你將看見我的傷痕,
  知道我曾經受傷,
  也已經痊癒了。
 

《敬那些痛著的心》X 療癒自己
➡️➡️博客來:https://goo.gl/7I8qaA

敬那些痛著的心:蘇絢慧的暖心放映時光

 

作者: 蘇絢慧 新功能介紹

undefined

文章標籤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xels-photo-25349.jpg
《過年,為何是人際的折磨?》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總監)

現代人的過年,年節團聚的氣氛少了,但人際的壓力和尷尬卻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歡天喜地的年假,卻成了人人心中預期的恐怖災難?一想到一定要跟誰碰面,跟誰同桌,跟誰互動,煩心焦慮的感覺,卻不可抑制的浮上心頭?

現代人,工作及生活形態的轉變,許多人際交往的方式,大都倚賴通訊軟體,雖然好似保持聯絡,但其實聯絡的品質和互動方式,都是片面和有距離的。加上沒有聲音表情,不能接觸到情緒感受的情況下,這樣的人際互動,可說是單方向的,容易各說各話,各自解讀,並沒有實質連結的情感累積。

加上,生活上的距離,及忙碌的作息,即使是家人朋友,也越來越少相聚的時間,平常沒有情感交集,鮮少有共同主題的談話,也相互不知道彼此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就算是過年要聚聚,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的,多少都會面臨無話可說,或不知道從何開始聊起的尷尬處境。

這種時候,大致上就可以看出兩類很不同的反應,一類的反應是「沒話找話說,東問西問,打破沈默」,另一類是「多說多錯,乾脆沈默,保持距離」。而如果這兩種完全不同反應的人,剛好遇見彼此,又無法察覺及思考對方的狀態和需求,就可能一邊覺得熱臉貼屁股,另一邊覺得被打破砂鍋問到底,好討厭被侵犯的感覺。

華人的人際關係,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換位思考」,我們都習於站在自己的本位中心,用自己最習慣的人際模式去展現,要求他人配合。但偏偏,人際關係裡,最重要的是彼此可以相互尊重,並且在關係裡,找到合宜的距離及舒適的互動方式。

文章標籤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你曾經為我生命帶來的一切。
                                   謝謝我自己,選擇在這裡放手,繼續前進。

 

getImage (1).jpg
  

                      ●12種偽愛關係檢測,認清不愛你的人。
                 ●12項離愛醒悟練習,學會好好分手。
                 ●12步為愛深層療癒,迎接心的重生。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002589_1755019261413153_46518982238998073_o.jpg

【自序】 找到自己,才能過你想要的人生

 

在我生活的世界中,從小到大不乏有人看衰我。

我看過不少鄙視的眼神,彷彿指著我說:「你的生命沒有什麼好被肯定的!」

也聽過從不同人口中出現對我生命的質疑:「你憑什麼?」「你以為你是誰?做什麼夢?」「你算什麼?」

華人世界習於以輕視或貶抑,讓自我凌駕於他人之上、護衛自己的自尊,且對於「優越」有既定的價值偏好,像是智育表現要優異、家世背景要顯赫、名聲頭銜要顯耀⋯⋯等等條件,才足以受人尊敬或瞧得起。

說真的,我也知道我無法憑「什麼」,我自認沒有什麼條件可憑著;沒有可誇耀的家世背景、沒有權威勢力、沒有優異聰穎,沒有特殊條件可以證明自己是「優越的」,當然,也無從反駁種種質疑及看輕。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unset-landscape-1082088_960_720.jpg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他一開口,總以數落自己的缺點開始。話語內容裡,也盡是批評自己笨,不會這、不會那。總不乏告訴你,他做錯過很多事,搞砸過很多情況。

 

這種表達自己的習慣,隱藏著渴望被安慰、被支持、被鼓勵的需求。透過表露自己的缺點及糟糕,期待獲得的是他人的肯定及安慰。最常見的是,是期待聽到一句:「不會啊!我覺得你很棒(很好)。」

 

但弔詭的是,他內心對自己的觀感看法,並不會因為他人的一兩句「不會啊!我覺得你很棒(很好)」,就改觀或翻轉,下一次,下下次,他還是會一樣的一如往常,以自己是很不好、很多缺點、很糟糕的語句開頭,表露自己。

 

這種弔詭複雜的心理狀況,可能來自過去很長的時間,他都活在被否定的生活環境中,這些否定當然讓他感覺痛苦,也讓他受傷。但為了生存下來,他讓自己必須去認同這些對自己的批評,也以為認同了這些對自己的批評,他內在的痛苦及受傷,就不會這麼劇烈,也不會強烈的憤怒及排拒如此批評他、否定他的人。於是,他強迫自己認同,接受這些批評,把這些批評視為指教,為了讓自己更好,為了讓自己被人滿意,於是他要自己將這些批評及指教,視為自己改變及進步的方向。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mire-1139155_960_720.jpg

害怕長大的人,其實是對「現實」害怕。他們常常說:「大人的世界好複雜喔!」、「大人的世界都好現實和虛偽喔!」、「我是單純的人,我不懂大人的世界」。

 

這些語句,都是從孩童的位置,發聲。而他所說的那些大人,就是他在孩子狀態時,眼睛所看見的,耳朵所聽見的,那些令他們害怕的權威,那些強大、無情且暴力的「大人」。

 

在他們過往的日子裡,他們沒有機會好好的認識何謂「成人」,生命的成熟和轉化是怎麼一回事?生命的勇氣及力量,又該如何滋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ng-girl-531252_960_720.jpg

習慣在依賴的關係中被豢養的人,進入親密關係,要如何真正經驗平等而相互尊重的愛呢?

 

就如安東尼‧聖修伯里所著《小王子》一書中的玫瑰,依賴小王子的呵護和保護,幾乎將自己生命全部都交給小王子。依賴著小王子的愛戀及給予,恣意的在關係中享受這份豢養。

 

這種依賴的關係雖然甜蜜,卻也是負擔,長期下來,更是精神上的折磨。玫瑰處於依賴的位置,從來沒有真正的瞭解或關切小王子需要什麼,即便這份關係曾在他們之間,留下深刻的濃情蜜意,也確實吸引小王子全心投入的關注玫瑰。但這樣依賴的關係,是單一方的汲取,長久下來必然會走到失衡的一刻;當有一天,小王子發現自己世界的狹隘及空乏時。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0431196.jpg

 

對愛的失望,往往讓我們形成心靈的傷口,而一次一次的受傷,則讓我們形成強大的防衛機制,去迴避再經驗可能受傷的感受。

 

這就像是一肢腳跨在關係裡面,另一肢腳總是不自覺的往關係外跑,讓個體產生分裂的痛苦,掙扎,及不和諧。若我們的內在運作難以和諧,我們在關係中的互動行為,又怎麼可能是和諧的?

 

所以,總在關係中,進退進退。而這樣的進退,並非來自和諧狀態的彈性移動;可以在關係中,相處協調,又可以在離開關係後,回到完整個體的獨立狀態。這樣的進退,其實是混亂的不斷碰撞。兩肢腳都各有驅力,想進入關係和想逃出關係,同樣激烈和衝動。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