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_F23_20100414033214224.jpg 

(圖/ 渡边あきお)

 

我想記住 

 

 

我想記住陽光,

那像極了我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溫暖。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曾經,遇到了幾個沈甸甸的生命,沈甸甸並非因豐收,而是負重。

已年過半百,甚至已近百歲,但生命滿滿、滿滿的委屈與傷痛。生命說著他無時無刻遭受無情的對待,忍受別人的惡意迫害,無論多麼委屈求全,無論如何的努力,卻總是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沒有辦法停止別人的虐待。

我聽的驚悚。

驚悚,是因為衝擊。

衝擊這些生命有富裕的生活,有滿有成就的子孫,但不快樂與不幸福的感覺卻深深烙在心坎上,無法淡化。

生命說著漫長歲月故事,從幼年到成長每階段,每一個細節全是自己的缺乏與不足,每一個細節被記憶的片段全是自己的委曲求全,與他人的無情無義。

生命無論如何努力,都辦不到達成別人的要求。因為辦不到,所以怨。

我似乎看見自己前30年前生命的影子也在當中,若我繼續專注在誰弄痛了我,或者專注在缺口與壓迫,沒有改變任何看待事情、看待自己、看待人的眼光與角度,也未學會肯定自己、維護自己….我想,再一個30年之後,當我年過半百時,我的生命也將可能成為如此,沈甸甸的重量,沈到拖不動。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起緣:悲傷療癒講堂是我想藉著網路世界的方便性,把我對於失落悲傷的了解、探究及專業部分做一整合,讓沒有機會上這一門課的人,或是沒有機會接觸的人,可以從文字中建構屬於自己對於失落悲傷的知理,並回溯整理自己的失落經驗。

 

何謂悲傷 

 

當我們在談悲傷時,一定先談「何謂悲傷」?悲傷的英文原字為「Grief」,Grief有失喪之慟、哀傷、喪親的意涵,擴充來說,是一種原屬於自己的,與自己有關係的,曾經擁有過,卻被剝奪,不再復有的感覺


也可簡單的說,悲傷,是因為有所失落。因此在談悲傷之前,又必須先了解為何有「失落」。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兩三年在台灣南北城鄉、學校、醫院進行悲傷工作的宣導、演講、工作坊....有收穫,確實有機會接觸台灣南北各領域、各單位、各路人馬對失落與悲傷的概念與疑惑。也更加精確的瞭解對於專業人士與一般人士在探討與瞭解失落與悲傷方面的需求與缺乏。


但誠實的說,我也看見了限制,很大的限制:時間的限制、專業背景的限制、知識層面的限制、個人成長歷程的限制.....因為限制很多、很複雜,往往大鍋頭的把各種需求、各種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想全部照顧到,想完整滿足到,難上加難。我比早年(那20幾歲時,很單純只需要分享與說臨終關懷故事的我),更加的敏感到這些需求與缺乏的存在,也更加體認到把悲傷實務,結合專業知識技能的困難。若是著重在分享,與敘說經驗,我可以感受到專業人士的不滿足(不曉得有沒有人在底下os:沒有專業可言),但若顧及專業,想要系統而有秩序的把悲傷工作經驗說完整,就會感受到聆聽的人迷惘與缺乏感動,而呈現放空狀。


想要把眾多人的需要顧及到,往往就是兩邊都顧不到而挫折。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上班族壓力大 培養興趣助紓壓

遇問題理性溝通 深呼吸和緩心情

2010年09月03日蘋果日報

懂得自我紓壓,才能當個快樂的OL! 

日前有休閒會館對上班族進行壓力調查,有8成3受訪者覺得壓力大,並有近5成因此導致失眠。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表示,門診諮詢中每5個人就有1位是因工作壓力而來,並對職場人際問題最苦惱;當工作變生活唯一時,職場問題易被放大而影響心情,建議做好自我調適,或和朋友談心、培養興趣或運動,來幫助減壓放鬆。 報導╱張佩玉、張雅淳 攝影╱王永村、陳志淵

先了解壓力原因不同

除了人際問題,20幾歲新鮮人怕找不到工作,或對職場倫理及掌握工作節奏等而困擾;30~35歲易有生涯轉換疑惑,擔心不換跑道就沒機會,卻希望有一定職位及薪資而設限多;40歲以上則害怕無法再創高峰。

男女處理有別

女性處理情緒偏人際支持取向,較常用言語向朋友或家人來抒發、獲得力量;男性則較不會訴說心情,傾向於個人獨自思考來解決,或以喝酒、狂歡等聲光刺激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inter.jpg 

 

在我的早年生命,死亡便已出現,以無法預防與阻止的方式,帶走了我的祖母與父親。使得我年紀小小,便以深刻的看見死亡的面容,與死亡存在的事實。


當然,我與大多數人一樣,也曾想要否認這個事實,否認死亡的存在,與對生命的衝擊力。我以為只要不要想、不要碰、不要接觸,死亡再也和我沒有關係。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6ba6a217697d508155b9b1903067cdf1.jpg

 

「有一種愛,很想念卻無法相見---

那是,媽媽來不及看見肚子裡的你健康長大。

有一種愛,很滿溢卻無法付出---

那是,媽媽好想要一個你卻遲遲等不到。」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90326_lb2l0.jpg 

 

    你是否深刻的經歷過某人死去呢?你還記得那個經驗嗎?你還記得在死亡之前那人的面貌及言語嗎?

    除了我的奶奶、父親與爺爺之外,我所記得的死亡面容,是那些我曾關心過照顧過的臨終病人,我和他們談人生際遇,談家庭生活,談工作生涯,也和他們談死亡的威脅。

     有一陣子我很驚訝,怎麼這麼多不同的生命,來自於不同的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人格特質,卻幾乎有一樣的遺憾和懊悔。

    純粹是因為個人面對生命結束與分離的軟弱和無助嗎?

    我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那一天的震撼。那一天,我安排了與三位病人晤談,第一位是五十幾歲的中年男子,因骨癌轉移而住進病房,是個貨車司機。第二位,三十幾歲的年輕爸爸,是做裝潢的。第三位則是八十歲的獨居老人。他們三個在不同房間,不同床位,彼此不認識,卻都在談話時對我說:「我是壞命人,才會得這種病,才會死。」

    我的感受與專業訓練都告訴我,他們正因面對巨大的死亡壓力與失落難以調適,企圖找尋為什麼自己會生病,為什麼生命會走到盡頭的解釋,無論多不合理,人們總會在生活發生巨變的情形下,尋找自己認同的意義,也是痛苦情緒的發洩出口。只是有些人偏向外在歸因,怨天尤人,有些人則偏向內在歸因,怪自己埋怨自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